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D.民族工业的兴起
2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
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政府在可以设司获利的港口设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负责对舶船运来的诸国物货进行征税,叫做"抽解"。抽解商品分为粗、细两类。就抽解的比例来看,从北宋淳化二年到宋神宗熙宁初年,市舶司的抽分是下降的,从宋徽宗以来到南宋时国家财政恶化,市舶税率逐渐上升。

——摘编自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王兴文《宋代市舶关税的抽解制度及其经济地位》等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制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缴纳5%的关税和2.5%的子口税。1861年总理衙门统辖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在中国确立并合法执行,协定关税和外籍税务司制度为晚清殖民贸易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关税制度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材料三: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平均关税为52.9%,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维持高关税税率。改革开放以来,不断降低税率,但是到1992年,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仍然高达47.2%。1992年后,开始自主降低关税。1996年11月,APEC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宣布:“将在2000年把关税总水平降低至15%左右”。2001年1月1日,中国关税降至15.3%。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履行为加入WTO而承诺的关税降税义务,到2011年将关税总水平降至9.8%。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益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关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晚清丧失关税主权的表现与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税率的变化进行分期,并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3-03-01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要么颁诏召回,要么要求各朝贡国押解华侨归国。1860年,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法理的立场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据此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政府对大清子民的持续关爱B.朝贡外交已经被近代外交所取代
C.华侨经济实力足以弥补晚清财政D.受西方人权观念和国际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8 . 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比,直隶1839年为1679文,1840年为1644文,1841年为1547文;浙江1840年冬为1600文,1841年2月稳定在1570文。这说明当时
A.各地银钱比价变化一致B.鸦片战争导致银贱钱贵
C.政府统一南北银钱比价D.五口通商影响银钱比价
9 .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数量猛增,内容上不像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大幅度增加中国时政评论、贸易与商业新闻和评论、商业广告等内容。这些变化
A.符合西方扩张在华利益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深入
C.提高了基督教的影响力D.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10 . 鸦片战争后,上海近郊各县的家庭纺织业纷纷出现了“转业”现象,如川沙、嘉定等县的手织毛巾业取代了纺织土布业,南汇县则“以织袜为盛”,成为家庭主要手工业”。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农民主动应对社会转型B.近代新式工业开始产生
C.农村手工业生命力顽强D.西方商品倾销遭到抵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