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开展。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界对于外国史的翻译、研究已经取得进展,其成就、规模远远超过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水平。该变化出现说明史学研究
A.为了“探夷情”、“师夷长技”
B.为了取得经验教训,开展政治斗争
C.为了向国人更多的介绍世界各国史地状况
D.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来广州进行贸易的国家数以百计,常年在广州居住的外国人有10多万;当时的广州通海夷道”全程14000多公里,经过30多个国家,航线一直延伸到红海,可以说,广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通过“广州通海夷道”,外国使节、商人、学者、留学生、僧侣纷至沓来。为了招徠外商,发展外贸,增加经济收入,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机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在外国人聚居的“蕃坊”设蕃长一人,由外国人担任,管理蕃坊外国人的事务,招邀外商来华互市,发展外贸。古代广州的对外贸易,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作用。它有着“千年通有无,万里扬中华”的光辉记录。

——据陈柏坚《略论古代广州外贸的对外开放》等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对外贸易争论,主要围绕是否应该开放对外易的问题而展开。《南京条约》等签订后,讨论这个问题对清政府似乎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但是,被迫开放的消极情结会左右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影响到政府和商民在外贸实践中的效。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崇俭黜奢,土地的原生物加上盐、铁等即可保证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而对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之外的大部分物品的消费皆被视作奢侈而遭贬斥。欧美输入的工业制成品恰好属于如此定义的奢侈品之列。这样,交换“奇技淫巧”的洋货的外贸势必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摘编自袁明照、郭丙合《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态度,并说明其成因。
3 .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中,英国输华的棉纱由260万磅上升到290万磅,增加不过10%,而棉布则由310万匹下降到200万匹,减少30%以上。导致这一贸易结果的根源是
A.中国传统经济占统治地位B.英国商品不适合中国民众需求
C.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D.鸦片战争后国民的购买力下降
4 . 1843年,英国公使璞鼎查要求让英人进入广州城,因绅民反对而未果。1846年,两广总督耆英应允英人两年后入城。1848年年初,英国公使文翰以武力相要挟,强行要求广东当局践行耆英之约。但广州民众坚决反对英人入城,迫使文翰只得将此问题再次搁置。这说明
A.清廷与西方国家公开勾结B.英国侵略中国的企图落空
C.清朝外交体制趋向近代化D.中国社会矛盾渐趋复杂化
2022-01-01更新 | 349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近代上海是“一市三治”,分为华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下图)。由此可知,关于近代上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半殖民地城市色彩B.对进行革命活动不利
C.无产阶级队伍相对集中D.法国的势力最为强大
7 . 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嗣后中国民人与合众国民人有争斗、词讼、交涉事件、中国民人由中国地方官捉拿审讯,照中国例治罪;合众国民人由领事等官捉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但须两得其平,秉公断结,不得各存偏护,致启争端。”上述内容体现了
A.美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的特权B.清政府抛弃闭关锁国政策
C.美国享有了片面最惠国待遇D.近代的租界因此条约形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中国近代海关名为中国政府机构,实则为西方列强掠夺中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国际官厅”,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缩影。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
9 .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死抱住“中国中心’的残破罗盘。这个时代错误的传统观念使中国在此后几十年中都找不到自己在现代世界坐标上的准确方位”。以上观点旨在强调
A.统治者未能正确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B.近代早期中国还未找到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C.近代中国社会缺乏领导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D.“中国中心”观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2021-12-10更新 | 40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欧洲人感到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导致欧洲人未达到期望值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抵制
C.中国对外国商品的高关税D.中国满汉官员从中作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