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的某项条款将清政府传统的怀柔之道转为条约形式的法律规范,使中国对外“施恩”行为变成强制性的国际义务。各国纷纷据此向中国索取利益,它们不仅互相援引,共同谋取非对等的权益,还进而滥用无度,向中国勒索超出范围的种种特权。据此可知,该条款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B.领事裁判权C.五口开埠通商D.公使进驻北京
2024-03-1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湖南益阳·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2024-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话题聚焦06 融入世界——中国近现代工业化下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
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表1为鸦片战争后洋棉洋布在华销售情况记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洋棉洋布(     
记述出处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镇闽将军兼管海关敬穆奏》(1845年)
“松(江)太(仓)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可纺,消减大半。”包世臣《答族子孟开书》(1846年)
“自西洋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广东)顺德县志》(1853年)
A.因价格低廉而行销中国B.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壮大
C.因自然经济抵制而滞销D.在通商口岸及附近畅销
2023-01-11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押江苏卷第6题 1840~1912: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江苏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据冯桂芬《显志堂稿》记载:盖通商五口,出入各货略相抵,独鸦片价皆以现银出洋,计每年漏银二、三千万两。据此可知(     
A.鸦片走私改变了中英正常贸易的状况B.英国实现了发动战争的目的
C.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D.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的局面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1次组卷 | 6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8 . 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     
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
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022-07-06更新 | 1179次组卷 | 16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9 . 《南京条约》签订后,负责谈判的钦差大臣继续与英方交涉,以对条约进行补救。其中一条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国要求去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使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说明清廷
A.承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B.被动融入国际外交体系
C.利用英国维护国家主权D.在传统思维下应对变局
10 . 鸦片战争期间,广东人民发出了“不共戴天,誓灭英夷”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怕“夷船坚厚”,齐心协力,“操戈御敌”,“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 。这些言语体现了(     
A.中国社会盲目自大风气盛行B.华夷观念迟滞了中国发展进程
C.坚船利炮推动中华民族觉醒D.广东民众抵抗侵略的爱国情怀
2022-04-17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