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023-11-15更新 | 886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出口金融运输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制造业
占比16.8%20.5%25%9%19.6%
A.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D.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3 . 下图是一幅甲午战争时的日本漫画:“列强在围观一身穿清兵服装,伤痕累累,拖着长尾巴无路可走的猪。”对此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
A.列强希望趁机获取利益B.列强支持革命派的活动
C.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D.日本受到西方列强的孤立
4 . 1911年,梁启超在途经某地时,百感交集中赋诗一首:“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梁启超回忆的事件是(     
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B.辛亥革命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D.义和团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2017年,考古队开启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20年,包括一块重约18吨的定远舰铁甲在内的上千件文物陆续出水。这些文物(     
A.见证了中国民族造船业的发展B.印证了列强疯狂瓜分中国史实
C.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实物证据D.反映出八国联军侵华罪恶行径
6 . 1897年3月5日,日本在中国长江下游某城市的租界正式开辟,共划定租界面积483亩,日本和西方列强纷纷在这座城市投资设厂。如图中这座城市位于(     
A.①B.②C.③D.④
2022-12-16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8 . 有学者指出,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证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为克服这一“狭隘性”(     
A.清廷承认了义和团的合法性
B.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群众性反割台斗争此起彼伏
D.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浪潮
9 .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照会日本政府,劝告其归还割占的中国辽东半岛领土,日本在向清朝索要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干涉还辽”后,俄、法、德皆以“有功之国”自居。由此推知,“三国干涉还辽”(     
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改善了清朝与俄法德的关系
D.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
10 .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播从主要局限于某些政治学说,而且偏重于个人的主张,缺少群众性和社会性,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改良运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B.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化
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维新派深入群众的宣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