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下表为周锡瑞统计的近代外国在华投资概况。据此可知,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
行业出口金融运输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制造业
占比16.8%20.5%25%9%19.6%
A.服务于列强对华贸易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C.不利于工厂制度引进D.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2 . 1911年,梁启超在途经某地时,百感交集中赋诗一首:“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梁启超回忆的事件是(     
A.中英签订《南京条约》B.辛亥革命
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D.义和团运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万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金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4 . 《马关条约》使得日本的侵略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陆与内河,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始于《马关条约》的是(     
A.厦门B.南京C.天津D.沙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
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2022-06-24更新 | 516次组卷 | 1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教研联盟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播从主要局限于某些政治学说,而且偏重于个人的主张,缺少群众性和社会性,迅速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改良运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群众性反帝斗争的高涨B.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化
C.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维新派深入群众的宣传
7 . 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2021-11-08更新 | 1021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仙游县枫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甲午战败后,虽然各种政治派别对于民族国家的构建方式和形态模式存在争议,但最核心的共识都在于试图通过重新建立对现代中国的理解。这反映出甲午战后
A.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清廷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各阶层亡国灭种的危机D.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发展
9 . 1894-1904年,日本东洋史学逐渐成型,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由聚焦于汉族中国历史文化转向对中国四裔(满洲、蒙古、新疆、西藏)历史地.理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日本
A.争夺中国史研究优势地位B.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
C.受中国经世致用学风影响D.学术研究服务对外扩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以往人们研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往往指向清廷腐败、指挥失当等因素,最近有学者发文称“日本66家报纸派出129名随军记者,对中国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而清政府不但没有进行回击,还拒绝了国内外记者的随军米访要求,未战中国己然输了”。由此可知
A.历史研究随视角扩展而深入B.舆论宣传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C.清政府没有做战争准备工作D.近代中国报纸企业还未产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