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申报》报道了很多清政府赈灾的情况,并及时刊登有关救灾的大量上谕。然而,九十年代以后,《申报》上有关清政府的报道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地方督抚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     
A.民主革命不断发展B.清政府分崩离析
C.中央集权渐趋衰落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2 . 有材料记载:“1895年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外国资本就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速实现,开平煤矿等资源很快得到发展。”根据推断该材料的观点(     
A.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到严重的经济侵略B.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2022-08-31更新 | 416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19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洋务运动破产了,维新运动早产了,而顽固派的得志和仇洋排外运动的勃发,使中国在本世纪初(20世纪)几乎惨遭亡国之祸。”造成上述现象的这场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危害是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B.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A.体现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2020-04-21更新 | 1149次组卷 | 38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2019-05-30更新 | 1952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文综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6 .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2018-12-02更新 | 1290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8年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2018-05-07更新 | 686次组卷 | 2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甘肃静宁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工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时间主要矛盾
1840——1919年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两对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20世纪30——40年代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6年
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年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围绕主要矛盾,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03-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注:与国指友邦),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大清光绪皇帝宣战谕旨》(摘录)

朕以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武勇,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

——《对清国宣战诏书》(摘录)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需史论结合,合理充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