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有史学家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分水岭”,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论证此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2021-12-08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何看待晚清历次对外战争
时代主要观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姑息迁就必会引来更大祸患:“俄约甫定则议琉球,琉球未归则议越南……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不能获胜,战也有益:“知我创痛之所在,则上下卧薪尝胆,易辙改弦,或犹未晚耳。”
列强船坚炮利和中国衰弱,对外和好,避免战争:“方今发捻交……中国实自顾不暇,苟可与洋人相安无事,不宜轻开衅隙。”“战守无具,不能不以和,允为御侮长策。”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认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根本问题是实现近代化,就是要学习西方,至于抵抗侵略,则不是当时能做和应做之事。
20世纪5070年代近代中国面对列强挑衅,要奋起反抗,绝不乞和,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赢得最终胜利。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在落后的情况下,要以理约束自己,争取以条约和法理约束列强,避免战争

概括表格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2021-08-1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1840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这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4-19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Ⅰ卷)
4 . 关于甲午中 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甲午战争之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0-11-24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材料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它的结局,给了中国人空前未有的强烈刺激。民族主义的崛起,民主精神的高涨,革命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这些思想上的大变动反过来又对社会的大变动起巨大的推进作用,并且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引导人们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登。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金冲及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点: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而双方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战争的结果。

项目中国日本
陆军实际参战部队10余万24万余人
枪械装备率85%100%
兵役制度佣兵制义务兵制
后勤保障无成熟兵站体系完善的兵站物流系统
军队医疗军中无明确的卫生医疗编制军中各级均设军医部
情报收集无专门情报机构发达的谍报网络

表格是某学者为说明阐述观点搜集的一个方面的材料。你认为还应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请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7 .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0-09-0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诗一   神童诗             汪洙等宋代以及后世的补充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诗二 春愁            丘逢甲(清)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三 蝴蝶 胡适写于1916年8月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诗歌作品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历史中的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2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
9 . 中国近代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悲壮序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

材料二 在五四运动中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罗家伦在当时便指出,“这次运动,是民族自决的精神。无论什么民族,都是不能压制的。可怜我们中国人,外受强国的压制,内受暴力的压制,已经奄奄无生气了。……这次学生不问政府,直接向公使团表示,是中国民族对于自决第一声。这次运动是二重保险的民族自决运动。”“‘外争主权’,应用起来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其意义方法与‘争取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是一致的。”

---李育民《“五四”与近代反帝理论的产生----从排外到反帝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定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因此,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

                                            ----傅吾康《一百年来的中国革命,1851—1949》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面对外来侵略,国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社会原因和“乃渐惊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族危机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进行史实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分层表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字数260字左右。)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张伯苓先生生平简介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1891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承甲午败绩,目睹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1897年决定退役。1898年,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办学之路。1903年,东渡日本,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建成中学校舍,民间称"南开",遂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19年秋,筹办私立南开大学,开设文、理、商三科。1923年以后又先后创办了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部、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1936年,入川创办南渝中学(今重庆南开中学)。"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炸成废墟,大学部迁至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1948年被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1949年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留守大陆。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摘编自郑致光主编《张伯苓传》


材料提供了一位近代人物的信息,蕴含了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