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1 . 甲午战争之前,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2 . 下图为从沉船“丹东一号”打捞上来的瓷盘底部文字复原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证实;“经过长达3年的水下考古,‘丹东一号’就是当年沉没的致远舰。”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甲午战争中的(     
A.丰岛海战B.旅顺口之战C.黄海海战D.威海卫之战
3 . 下图为一幅《CHINA要被撕碎了》的历史漫画。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A.鸦片战争的影响B.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目的D.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4 . 从1895年到1900年,清政府共向列强借款4.51亿余两白银,约为当时年财政收入的五倍半。清政府大肆借款的主要意图
A.发展国内经济B.投资兴修铁路
C.镇压革命运动D.偿付战争赔款
5 . 1895年3月,俄国为保证辽东半岛保持“战前原状”而对日本进行了警告。法国作为俄法同盟的一员,出于义务支持俄国,而德国一心想使俄国卷入亚洲事务,以减少它对欧洲的压力,也参加干预。“三国干涉还辽”的相关背景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德国抢占胶州湾
C.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D.俄国强租旅顺大连
6 .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官员也向光绪帝上书道:“自明治维新以来,力行西法,亦仅三十余年,而其工作之巧,出产之多……今中国以二十二省之地,四百余兆之民,所失陷者不过六七州县。而谓不能复仇洗耻,建我声威,必无是理。”这反映出当时
A.清朝官员对日本变法的大加赞赏
B.部分官员已具有变法图强意识
C.统治者学习西方的愿望非常强烈
D.中国人对日本侵华行为的麻木
2022-03-04更新 | 26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包含顶效镇)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最早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京官中,宗室贵胄及二品以上者十余人次,二品以下有奏事权者五十余人次。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六部皆有官员大规模联名上书,签名者达六百多人次。这说明
A.变法革新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朝廷压制公车上书运动D.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严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每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详细地图。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摘编自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紧密配合,将士团结协作,浴血奋战,陷敌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迷梦……国际上的对华援助,对中国抗战起了壮大抗日力量、鼓舞中国民心士气的作用。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和清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9 . 如表是《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消息来源分类
自采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
公开征求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
转载(翻译)转载国内同行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来源

A.自采消息肯定符合事实B.消息来源多且可以互相证实
C.外界消息的客观性最高D.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描述
2022-02-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甲午战败后,以进化论为灵魂的《泰西新史揽要》风行一时;以亡国灭种作警告的《中东战纪本末》传诵海内;以日本变法为借鉴的《文学新国策》备受欢迎。这说明甲午战败促使(       
A.学习日本成为潮流B.民族意识大大觉醒
C.维新思想广泛传播D.民族危机开始产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