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义和团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96年5月,总理衙门奏准《严定教案处分章程》,开宗明义地写道:“传教既载在条约、则地方官均有保护之责。每遇教案,各国使臣援约相待,迹近要挟,几于无可收拾……若非严定章程,不足以示惩儆。”这一章程的制定(     
A.易于激化基层社会矛盾B.缓和了中外之间的关系
C.瓦解了民间的抵抗意志D.增强了地方政府责任感
2 . 如图描绘了近代中国某一战事的场景。图中有组织的中国民众俘虏了一些外国联军士兵,并把他们带到清朝官员面前邀功请赏。这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保卫家乡的意志B.清军打败英法联军进攻天津
C.台湾人民重挫了日本占领军D.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倾向
3 .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同时,宗教侵略也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一种重要方式。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的传教活动。从1896年到1900年,全国共发生教案近150起,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总和,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对外妥协政策B.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
C.中国民众民主意识觉醒D.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
4 .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铁路设施大大破坏了传统的运输体系。两条老的南北干线(大运河和从汉口到北京的陆路)在与铁路的竞争中失败,成千上万的船夫、车夫、客栈店主和商人失业。随着南来的贡米运输在1900年变成现金支付,大运河差不多就成为了明日黄花。这种现象
A.反映传统运输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C.揭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深层原因
D.表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漫画(下图的《射猪斩羊图》)进行反洋教宣传,“不仅在湖南各州县、长江中下游各省,甚至在遥远的甘肃、新疆,都争相传阅,风行一时”。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遭到普遍打击B.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斗争D.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2022-05-07更新 | 59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顶尖计划“2022届高中毕业班下学期第四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B.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D.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2022-04-30更新 | 536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2·江苏南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图是1899年翻刻的木版年画《射猪(主)斩羊(洋)图》。年画两边有对联:“万箭射猪身,看妖精再敢叫不。一刀斩羊颈,问畜牲还想来么!”身穿红色官袍的清朝官员正下令行刑。这幅年画
A.表明义和团运动得到清政府支持B.体现反侵略求民主的时代潮流
C.有利于扩大反洋教斗争的影响力D.寓意列强四分中国的企图破产
2022-04-15更新 | 42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00年11月《中国旬报》评论义和团,认为尽管义和团是"愚民","其举动可哂,其惨杀可恶,其热心则可嘉","义和团与外国争权,斯岂非中国自立之绝大起点?"该评论旨在强调义和团
A.盲目排外且愚昧无知B.显示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C.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D.标志国人近代主权观形成
2022-03-23更新 | 480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3+3+3”2022届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枳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戍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序》

材料4   《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中”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
(3)从序中得知,《庚子西狩丛谈》一书系亲见者讲述,他人记录而成,这种方式产生的史料一般称作        
A.实物史料   B.间接史料   C.口述史料
(4)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
(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
(6)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022-02-16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评价近代某一运动:民族危机成为一种凝聚力,它引导了散漫小生产者,使旧的社会力量中深沉蕴藏着的民族斗争精神喷薄而出,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意识通过正义的行动表现了自己的活力。这一运动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
C.收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