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辛同学参加了以“战争与民族意识觉醒的关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了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

——【俄】列宁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

——梁启超


材料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反抗。德意志资产阶级深深感到其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德意志爱国主义者认识到了加强民族意识、唤醒民众民族自觉的必要性。他们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致力于民族解放斗争,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广泛地兴起。

——摘编自罗群芳《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1894年,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5年,严复首次在《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901年,面对“亡国灭种”的严峻危机,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精神重构的伟大历程。

——摘编自布海璐、毛维国《论近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重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民族凝聚力建设探寻》

通过研读,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5-14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三场战争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清末民初发生的三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他因此对西方文化认识完全改观。……他也不再认为圣人之道是中国独有并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而是承认了西方的伦常也反映了圣人之道。……而1896年成书的《仁学》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谭嗣同强烈的批判思想和抗议精神。

——李玥《从保守到激进——论XX战争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转变》

材料二   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根据江西的一则新闻报道,“近日发生一种谣言,谓吾国受欧洲奥塞战争之影响,银行团业已停止借款,前借之款亦在索还,吾国金融将来必有恐慌,九江国民银行归于倒闭云云。此种谣言一起,人民不知所措。日昨竟有数十人各持钞票,向九江民国银行纷纷兑换,道路为塞”。

——《欧战影响于各省》,《申报》1914816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19141918年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家,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

——高思超《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分析》

材料五

1915.1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7中国向德、奥宣战,并派十几万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5.4五四运动,由北京开始,迅速向全国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5.10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9.5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以上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主要与哪三场战争有关联?
(2)根据后三段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60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使团前往中国,直到838年最后一次遣使,日本一直在学习和借鉴中国文化。日本从中国学到了文字、佛教、儒学、文学、音乐和建筑,这些都成为日本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元素进入日本主要是通过为数不多的去长安学习的日本僧侣和官员,以及少部分中国人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带入日本。即使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西方文化进入日本后,中国文化依然保存了下来,在日本,人们还能背诵一些从中国传来的格言,他们弹奏源自中国的弦乐器,背诵来自中国的诗歌,仿佛就是日本原创,两国广泛的文化共性成为互相理解的基础。

材料二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高层认为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经验可能是中国复兴的捷径,直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前,日本成为现代全球文化的中介,中国积极地投入了一系列学习明治日本发展经验的运动。大量的中国官员访日,成百上千位日本教习和顾问在中国工作,超过五万人的中国留日学生。中国受到日本影响的方面包括君主立宪改革、师范教育与大学的发展、建立警察系统、现代法律框架的奠定、革命运动的兴起等。

——摘编自傅高义《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中日文化交流的变化及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于1868年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权力的代行机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成为了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材料二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政府议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两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材料三   19319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占领了整个东北……19458月,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以上均摘编自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日军侵华暴行,并阐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