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甜头”具体是什么?并依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2 .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某同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省略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请回答: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哪一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4 . 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练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材料一: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清末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破碎河山庆忽全,终从薪胆力回天。神州八载驱倭战,三岛群酋伏马前。见雪累朝羞辱史,宁忘惨状杀烧年。南京尸骨长沙火,永记东洋罪恶篇。

——1945年王子壮赋诗《闻日寇投降狂喜书怀》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它们对中国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四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地位如何?
(3)材料二事件的结果和材料四事件的结果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谍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邵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叶年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向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邓小平复声主管教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19-05-04更新 | 440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是拿这笔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地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019-03-06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9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南京条约》中中国丧失的国家主权,并回答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10 . 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
(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4)面对外来侵略,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事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