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当时大量兴起的新式学校的急需,为满足社会对“新学”和“西学”的认知渴求,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译介新式教科书的运动,京师大学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京师大学堂引进西方教科书概况

阶段概况备注
起始阶段
(从1898年创办到19007月停办)
引进的教科书较为有限。
《大学堂章程》规定:要建立编译局,翻译西方学堂教科书,以收实效。18987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正式建立译书局。
1.大学堂1902年设立藏书楼“广集中西要籍,以供士林浏览而广天下风气”,调取江、浙等省官书局各种书籍。
2.大学堂为全国各地的学堂提供教材或者书目,各省新式学堂所用教科书要由其所定(学部成立前)。
繁荣阶段
(从1902年重建到19051月底学部成立)
引进教科书的高潮阶段。
上海译书分局、译学馆相继成立。1903-1905年购买西方教科书总数574部,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译学馆甲柜所藏书目共127部,除8部是中国书籍,其余119部全部是日本教科书,其余四个柜子的书目也是一样。
趋缓阶段
(从学部成立到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引进教科书的步伐减缓。
1904年译书局和上海译书分局停办,1905年学部编译图书局成立,中国人兴起自编教科书的高潮。

——摘编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


综合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时,某学者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据对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

阶段特征
1842年到1901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
1901年到1920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
19211927近代历史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
十年内战时期“上升”与“沉沦”的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
抗战时期主要是“上升”因素起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是“上升”与“沉沦”相交织,“上升”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阶段,并运用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阶段及特征,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承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则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五次大规模留学潮

时间代表人物留学概况和走向
18681896詹天佑
严复
1872年,清政府正式派遣了第一批学生留美开启近代中国留学潮
18961911黄兴
鲁迅
留学眼光转向邻国日本,产生了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仅至1906年,留学人数就超过了一万人
19091924茅以升
梁思成
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由中国制定留美教育的议案,大规模赴美留学再度兴起
19121922周恩来
邓小平
中国青年学生到欧洲各国勤工俭学,出现留学欧洲的风潮。1922年,在法留学人数达1700多人
19231930刘少奇
朱德
中共旅欧支部从1923年开始派遣了一批学生去苏联深造。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的号召,一批进步青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热潮

——摘编自陈一鸣、周杰、唐教成《近代中国留学教育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表中某一阶段出现中国对外留学热潮的原因和影响。
2022-02-06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6年8月,李鸿章抵达纽约,对美国进行访问。随后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采访。

记者:阁下,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李鸿章: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进一步说,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很少,也只有富家男性子弟才能上学。清国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有条件的家庭会为女子请女教师。我们的文化与你们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坚持这点,我们欢迎。

——摘引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围绕近代中美的差异,从李鸿章答记者问中提炼一个视角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的视角,且紧扣主题,论述时史实正确,表述清晰。)
2021-12-0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法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条约的最大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