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从上述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信息,信息之间要有关联,阐述合理,有史实依据)
2022-03-04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       第二款 清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 …… ……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是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品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     194510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

材料四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一九七九年后,中国政府以极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和平统一。自一九八七年底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白皮书——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材料五: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六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 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是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11-2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树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18401912年),是清朝统治的晚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这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4-19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对社会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代际理论对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巨变时代中的思想文化冲突现象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

——摘编自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代际理论”的理解,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目录(部分)

……
第三章   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第四章   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第五章   中华宗藩体系的控败与转型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败亡
第七章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第八章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局
第九章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与清朝覆灭
第十二章 立宪运动与民间宪政诉求
第十三章 专制面临的挑战:新致的制度因境和伦理转提
……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概括上述目录中所反映的某一条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征并予以解读。(要求: 概括特征要鲜明,解读要全面且合理,)
2021-01-29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史实,为上图撰写说明(包括两幅图的寓意、“今昔”变化原因等。)。
(2)恩格斯说:没有哪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参考近代中日战争史实,举一例对恩格斯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1-01-2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民族意识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思想观念。可以这样说,所有与民族有关的观念形态,诸如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等,都建立在相应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正如周恩来所说:“一般的人开始最容易有一个民族观念、民族立场。因为中国是一个百年来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地国家,所以容易使我们产生爱国的民族观念。这是一个好的起点。”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评论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共和之声震撼中华


上表为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

1577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
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海陆军频繁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1890年,在爱知县举行规模空前的陆海军联合大演习,天皇亲自担任统监,从此日军将野外军事演习制度化和全方位化,而且演习次数增加,且针对性、实战性更为加强
1887年,小川又次制订出《清国征讨策案》,提出“以五年为准备之期,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1890年6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抛出所谓“利益线”理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与我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的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地位得到发展,为其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再次侵华做了最初的铺垫。经济是日本发动再次侵华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态度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的”

——据林伟功主编《日藏甲午战争秘录》等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论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