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898年,清廷颁布谕旨:“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自开商埠(     
A.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核心目标B.有效缓解了19世纪末的边疆危机
C.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了国家的利权D.表明晚清政府已自觉运用国际法
2 . 对于近代某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学者如是总结:“实由于上下相暌,内外隔阂,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卫国。”国家战略上维护古老国家体制与“脱亚入欧”追赶世界强国及军事战略上被动招架防守与跨海征服进攻两者的差异。据此可知,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022-11-29更新 | 183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这场战争前,西方列强还未真正窥探出大清帝国的虚实,但战争的惨败结局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与虚弱,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把中国视为东亚“睡狮”,并立即掀起了一片瓜分中国的叫嚣。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2-11-15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当时
A.外贸口岸多元化的影响B.战乱影响上海外贸发展
C.中外贸易量趋向于减少D.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战争前,地方疆吏对朝廷的筹款旨令敷衍塞责,战端开启后大部分省份对清廷的军事动员令不予理睬,李鸿章所能直接动员的,也只是淮军和北洋海军。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因此表示:“中国名为一国,实为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这表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极端腐朽B.明治维新增强了日本实力
C.列强的支持和纵容D.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
2022-03-21更新 | 20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联盟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梁启超在论及甲午战败原因时说:“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这反映了清政府
A.内部满汉矛盾日益激化B.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隐患D.避战求和政策的失败
2022-01-22更新 | 32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此前近五十余年间的所有条约一概被废除。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关条约》
A.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B.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启D.是日本进行对华侵略的新起点
9 . 1909年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刺杀曾任日本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当时中国舆论界多称其为“刺客”,称伊藤博文为“伊藤公”。1915年左右,舆论界更关注朝鲜亡国过程,谴责亲日的朝鲜总理大臣李完用。这一变化说明
A.国人思想启蒙基本完成B.近代中国外交陷入僵局
C.民族救亡形势日益迫切D.群众反日情绪有所缓和
2022-01-12更新 | 25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据海关关册统计,1872年有外商343家,1882年有外商440家,1892年有外商579家。据香港一家刊物记载,在1865年,全国还只有外资企业78家,至1893年底已增至580家,主要集中于金融业、商业和航运业、工业三大类。这说明
A.外商资本投资的重点放在中国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流
C.中国开放政策对外资有吸引力D.列强重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