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有言,“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在全国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以满足新军扩编的需要……新军比起旧军来,确实表现为一种力量,但这种新的力量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却是一对深刻的矛盾。”作者旨在强调新军(     
A.巩固了清朝统治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开启了新政改革D.埋下了清亡祸根
2022-07-02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有这场革命,根本原因是清朝到了末路,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迫,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结束满人统治。”该学者意在强调
A.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B.思想观念影响社会改造
C.资产阶级重视发动群众D.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放提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陈德辉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轨迹:清廷的极端腐败,改良主义的曲终人散,列强瓜分中国的加速进行,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任何温和的创新和变革尝试都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必将诞生。

杨银权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强调正是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姜义华则认为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从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清政府如果能够正常立宪,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落地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摘编自孙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1-28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六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嗣后美国驻汉口领事虽然拒绝承认武昌革命军政府,但同时也拒绝清政府提出的由外国军舰帮助巡护长江,阻止革命军渡江的请求。武昌起义后短短半个多月,中国南方多省宣布独立,美国国务院认为此时向清政府借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虽有个别美国外交官和商人担心革命威胁美国利益,主张干涉中国内政,但美国国务院却收到民众和舆论界潮水般的信件和电报,他们大多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华民国。

——摘编自崔志海《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向美国寻求援助,但因美国顾虑美日关系而遇冷。19392月起,美国才陆续以民间贸易的形式向中国提供几笔数量有限的贷款。太平洋战争美日正式开战前夕,美国政府通过《租借法》,以总统名义扩大对华援助。《租借法》规定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租借”援助即告停止,但中国在19459月以后又继续获得与整个战时中国所获“租借”相当的“援助”。周恩来对此指出,“今日美械师几乎全数用之于进攻中共解放区”。

——摘编自任东来《抗战期间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政府对中国辛亥革命采取中立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后初期的美国对华“援助”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评析。
6 . 如图为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所建立的湖北军政府,该政府成立于

A.1901年B.1911年
C.1912年D.1919年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A.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B.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
C.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8 . 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这说明
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
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
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
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命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
C.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反清独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