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武昌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清末民初廿年

材料一 :1901年——1911年的清王朝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

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事宜;

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推出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教育、官制、刑律等各个方面,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1904年起,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后采纳五大臣意见,实行“预备立宪”;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7年,各省发起请愿要求缩短“预备立宪”期限,速开国会;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九年后正式召开国会;

1909年,各省先后成立咨议局;

1910年资政院在北京成立;清政府将预备立宪期限从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1年先成立内阁;

1911年5月,“皇族内阁”出笼

材料二   民国初十年的社会与政局

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稍后,规定新学校男女同校;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刺宋案”发生,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

1916年,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去,军阀割据;

1915年始,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五四运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问题:
(1)归纳材料一反映的社会特征。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原因与影响的看法。
2020-04-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2 . 辫子与历史

材料一:“我(孙中山)剪去一生长成之辩发,往衣服店买得一套最新日本装穿好,……日本自战胜中国后,世人以礼待日人,我扮日人,亦出入相宜也。若无此举,则不能逃脱数次之危险地位矣。

——陆文灿《流亡之孙公》

材料二:12月13日内阁总理袁世凯剪除发辫,以为各界之倡。

——1911年12月17日《大公报》

材料三: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剪辫法令》

材料四:1912年2月19日的《申报》载,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山东都督周自济派宣传员到昌邑,宣传新政,劝导剪辫,激起民变,宣传员和无辫者27人被杀。

材料五: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儒辜鸿铭》


问题:
(1)推测孙中山是何时剪辫子的,他为何要剪辫子?
(2)袁世凯公开剪辫子有何政治意图?
(3)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是指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剪辫子”现象?
3 . 新闻与时评

1911年,黄鹤楼侧一声炮响,立即震动了中国大地,各报纷纷以之为头条新闻发表消息和评论。

材料一:《时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江浙立宪派的喉舌。)

武昌失守,汉阳又危,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材料二:《正宗爱国报》(1906年11月16日创刊于北京,该报以尊君、尊孔、尚实、提倡公益、劝学、劝工为宗旨。)

本报昨天所登湖广总督电奏,闻系19日午前所发,枢府察阅来电,有“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等语,深为庆幸。故20日上谕,慰勉甚厚。不料是日忽得武昌失守消息,谓19日下午,武昌突有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所有驻省工程营,辎重队等新军,率皆叛附匪党。总督瑞澄,经警队保护出署,当晚即乘兵船,逃往汉口。

材料三:《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它是革命党人在上海的重要宣传刊物。)

在专电栏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泰晤士报》称:“中国全国人民皆深藏反对不良政治之志,此次流血,实于中国救亡之前途大有裨益。”东京各报称:“此次湖北革命军举事之得机,进行敏捷,并称其严行军律,不扰害外人生命财产,保护人民治安,深合文明举动,其程度实在土尔其、墨西哥之上。”

材料四:《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

13日,在专电栏内刊载了革命党人一通告示的“大旨”,文称:凡有藏匿官员或伤害外人,或欺侮商民,或阻碍商务,或屠杀人民,或焚击汉口外国义勇军者,均须枭首;凡有接济革党粮食、军火,或保护汉口外国租界及外国教堂,或以敌人行动报告革党者,均有酬赏。

——摘自《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杨天石(著)


问题:
(1)材料一中,该报的观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该报对这一事件持什么立场?
(3)材料三中,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有何用意?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当时报刊对武昌起义的报道和评论?
2019-01-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