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及黄花岗起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
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
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2019-08-24更新 | 2276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部分观点如图。此论战的双方是
A.地主阶级顽固派与洋务派B.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保皇派与革命派D.封建顽固势力与革命派
3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反映了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07-17更新 | 732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观,即把个人“权利与义务”和国家自主、民族独立联系起来,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表明革命派
A.提升了人们的价值取向B.维护了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C.摧毁了传统的伦理道德D.促进了国人民族观的认同
6 . 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7 . 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
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
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
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
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
8 . 清朝晚期,革命派希望历史教育能激励少年的爱国尚武、尊崇革命之情;温和派希望历史教育能使国人思想开明,支持改革;保守派则企图借用历史教育达到忠君卫教的目的。可见,历史教育
A.体现出鲜明的国家意志B.旨在强化思想的控制
C.是宣扬政治理念的载体D.促进了革命思想传播
9 . 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都在悲愤地探寻如何摆脱被西方列强鱼肉、实现民族自强与独立的出路。于是,从甲午战争至19世纪20年代,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争论,大的思想辩论达7次之多:

时期思想辩论
甲午战败告急时“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学校”与“科举”之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时
“革命与改良”之争
“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欧化”与“国粹”之争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中西文化”

——摘编自宫京成《浅论中国近代报刊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围绕“思想辩论”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展开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