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10分
2010-12-20更新 | 4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青海省青海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在南京所订的《中英条约》不过是战后新邦交及新通商制度的大纲。次年的《虎门条约》才规定细则。我们要知道战后的整个局面应该把两个条约合并起来研究。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赔款二千一百万两(银圆);第二,割香港(岛);第三,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第四,海关税则详细载明于条约,非经两国同意不能修改,即所谓的协定关税;第五,英国人在中国者只受英国法律和英国法庭的约束,即所谓的治外法权;第六,中英官吏平等往来。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李鸿章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于1895417日与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英国侵华的主要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三   “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依据材料一,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021-06-04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同盟会宣言》中,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革命党人存在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B.满清政府极端腐败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019-02-0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1903年在美国发表表演说:“革命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我们必须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后,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更可怜。这等亡国君主就好像泥塑木偶像一样抛到粪缸里,看他们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找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便迎来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2)简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进行革命斗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7-11-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宪成下列要求。
《荀子》的“天人之分”,否定天的主宰性、人格性,将自然界的天与作为界的人的世界区别开来。天的自然运行有其独自的法则,和尧的善政或桨的恶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西汉的董仲舒,他认为天的自然现象与地上的人事互相对应。是即皇帝依天命统治地上的民众,如果其统治有过失而殃及民生,就会招致天之阴阳二气的不调,并通过灾害受到谴责;反之,如果满足天意有利民生时,就会出现祥瑞之象。董氏亦将阳与德、阴与刑联系起来思考:如果舍弃德教,纯任刑罚,或者刑罚不当则阴阳不调,于是异变就发生了。董氏思想还将君、父、夫与阳、臣、子、妻与阴联系起来。譬如臣或夫人凌驾于君或夫之上则阴阳淆乱,灾异也就随之发生了。
位于中国的公的最高层面的是天,这个天的公作为天理的公,是连皇帝都应顺从的最高存在。这个天理的公,进入近代以后屡被称为公理。这个公理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应服膺的最高的、普遍的规范,强教主张公理的一人便是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文,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便是他主张公理的体现。
而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变迁中,人神分裂。粗略地说,在中世纪,神支配着自然法则、人类的政治领域及社会秩序。但进入近代后,神被限制于作为道德领域的人的内心世界,自然现象不是依据神的意志而是依据自然法则发生,政治领域或社会秩由人的理性和意志构筑而完成下面小题。德、自然、政治被分别确定为一个领域。

——摘编自「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


(1)依据材料,指出董仲舒的主张以及与荀子的天人观相比有什么变化?孙中山对天人观又有什么发展?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原因及近代欧洲人神分裂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7-02-23更新 | 28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18周周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