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南北暌(分离)隔,彼此相持……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摘编自《清帝退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南北暌隔”的焦点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民军起事”对清王朝统治的影响。

材料二   关于近代化特征有不同的看法。第一,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现代性与传统的尖锐冲突,现代性对传统的破坏将贯穿近代化的全过程。……第九,近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近代化所带来的创伤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但在长期发展中,近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以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为例,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简要阐释“近代化是革命和进步的过程”。
2021-06-2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船只逐渐频繁活动在沿海,期间发生多起侵犯中国海权而遭抗议的事件,在这些事件处理中,时人不仅就军事层面,还从政治管辖和经济利益角度去理解海权,并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海权。……丘逢甲曾感叹“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开海界”;“马江虽败船政在,战后依然用法人。二十年来海权尽,浪抛财力铸官轮”。其中无不透露了他对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怅然。……孙中山将海权提高到国力的角度来重视,“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黄娟:《中国近代“海权”概念的形成及演变探析》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频繁的“海洋摩擦”则表明,妥善应对海洋问题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槛”,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事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亟须面对的新课题。……2013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尽管中国已将海洋强国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海洋外交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外交经验严重不足。

——马建英:《海洋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后导致中国海权丧失的不平等条约(至少两个)。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丘逢甲诗中所述海战的名称,并评析此次海战失利后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海权的认识及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近代化国家进行艰苦斗争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近代以来对海洋认知的变化。
2021-04-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4 . 政治妥协是一种的常见的政治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妥协是美国政治发展与制度演进的主要方式。提到这一点,人们必然联系美国宪法的制定。制宪者们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一致意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又有着重大分……宪法制定过程中充斥着妥协,妥协是宪法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宪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捆妥协案”。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材料二   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政治妥协的表现及其作用。
(2)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021-02-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



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记录了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①②③史料的类型,简要说明上述材料印证了宋朝商业变革的哪些史实。

材料三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满清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和西藏人。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政治变革的角度说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津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2019-07-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老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检测(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概括他们为实现这一主张所进行的努力。
(2)材料二中提到“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结论的?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里程碑”意义。(不得完全摘抄材料原文。)
8 . 沉沦•觉醒•独立

材料一:①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黄海海战中,“经远舰”被四艘日本巡洋舰联合击沉,包括管带林永升在内的全舰231名官兵为国献身,仅16人生还。2018年9月25日,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我国水下考古队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一艘倒扣的沉船,②舰舷外壁悬挂着木质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金的“经远”舰名字牌,确证此舰为“经远舰”。沉船中清理出74枚步枪子弹,这些子弹证明了舰上的官兵应该和日军进行了近距离拼杀。从考古结果推测,船的右舷遭受攻击最小,可能还有一定的战斗力。但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继而控制黄海制海权。④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中日双方的政治格局。


(1)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是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上述材料标示的序号内容中,属于史实的是,属于史论的是,属于史识的是

材料二:巩金瓯(ōu,国土),承天帱(dào,覆盖),民物欣凫藻(fú zǎo,比喻欢愉)。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háo,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1年清政府第一首法定国歌《巩金瓯》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


(2)阅读歌词,概括以上两首歌曲宣扬主题的变化,并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任选年代尺中三个相关史实,分别说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019-03-2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黄曾源《义和团事实》

材料二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为什么要拆电线杆和火车道?你对此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革命派“旧邦新造”的意向指的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中国近代救亡图存革命的主题是什么?
2019-01-24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金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中美联合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其结果怎样?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019-01-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潍坊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史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