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国歌简短的歌词与明快的曲调,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变迁。

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2年2月25日《临时政府公报》公布的民国国歌《卿云歌》的歌词

材料二   他(章太炎)认为民国国歌应该直面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竞争存亡,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而《卿云歌》却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其“品性”,似乎过于“中正平和”了。

吴研因在1919年发表《国歌的研究》一文就认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曲文章是不行的

萧友梅作为一个“名士,虽然被推荐为《卿云歌》谱曲,但他对选用《卿云歌》作国歌同样很不以为然,“因为这首歌词头两句的意思,太不明瞭……把他念出来给小孩女仆听听,他们实在莫名其妙”。

——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1)根据材料一国歌歌词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从思想文化领域就材料二中关于国歌《卿云歌》内容的争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7-0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2 . 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变革时期。从意识形态视角审视儒学,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浮沉兴衰及历史缘由更加明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6年清政府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其中“尊孔”要求“无论大小学堂,宜以经学为必修之课目”。继之,1907年清政府又在其颁布的《整顿学务谕》中重申经学“固人心”之用,要求在整顿学务中务必“以圣教为宗”。这都进一步巩固了读经讲经课程在中小学堂课程中的地位。但实际大相径庭,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各省学堂“多藏非圣无法之书,公然演说,于读经讲经功课钟点,擅自删减”。自宣统元年伊始,清政府对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分别进行两次变更,使得读经讲经课程基本呈现钟点、内容逐渐减少的趋势。

——摘编自《清末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设置演替的历史考察(1901~1911)》

材料二 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我有事业当随时事而转移。 专制国之教育,与共和国迥乎不同。”因而,临时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蔡元培定义:“所谓道德教育,是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知识传播给人民,从而使之产生正确的观念。”

——摘编自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课程设置(高等小学)


——摘编自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末和民国时期道德教育在内涵和课程设置上的主要不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清末民初的儒学地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3 .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和良好契机。由此而言,它不仅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

材料二   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

——以上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的理解。
(2)据材料以及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3-2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