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集国(或群体),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却颇为不同: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为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为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为71.43%(统计口径不同,数字会略有差异,但大抵如此)。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材料三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人民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讨论。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国人民参加讨论的人数共有1.5亿多人,在上海,全市627万人口中270万听到了有关宪法草案的报告,156万参加了宪法草案的讨论,提出了16.5万条意见和建议。以1954年3月25日起全国政协组织了17个座谈小组进行了讨论,共讨论40多天,今加者500多人,开会260次。各省市积极分子有8000多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了2000多条意见。

——摘编自张扩振《协商民主视野下的1954年制宪一一基于1912年与1954年制宪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能够长时间被遵守的原因。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宪法两种协商民主制宪模式的异同及原因。
2019-05-30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河北省2019高考命题研究专家预测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一)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9年,洪仁玕到达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他虽然长期脱离太平天国军事斗争的实践,也没有什么行政上的才能,但还是提出了《资政新篇》。从结构上看,全篇“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其中“法法类”提出了29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设施的建议。1861年春,曾国藩的谋士赵烈文得见此书,认为“其中所言,颇有见识”。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等等。”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3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及其各自的地位。
(2)《资政新篇》未能实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部文献出现这种结局的共同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建设中的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是什么性质的法律?它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
(3)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规定,凡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在选区之内居住二年以上而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为候选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二)有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三)小学毕业以上或同等学力。选民资格相同,但年满二十一岁即有投票权。

材料二   现在男子算有参政权没有?说没有吗?约法上明明规定;说有吗?民国成立十一个年头,看见那(哪)一位男子曾参过政来?还不是在选举人名册上凑些假名,供那班“政棍”买票卖票的工具。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三   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求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

在参加完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慨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1)材料一、二,从法律规定和实践两方面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参政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民众参政情况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19-01-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承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名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条文: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进行复议。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思想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两国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运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以法治取代人治的原因。据材料一,指出《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试验”。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8 . 民主化、法制化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一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1)列举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组织机构,并简要说明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材料三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使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9 .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C.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10 .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探索:权力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这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的思想。
——《世界上古史》
公元前406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次大海战——阿吉纽西战役。雅典和斯巴达互有损伤,最终雅典获胜。但雅典的六名将军归国后即被处决,理由是战后搜救溺水士兵因遭遇暴风雨而失败。
——据《阿吉纽西战役》整理
材料二
美国之所以有异于其他共和政体者,其最可使恃之处,乃在于代议制的原则……古代政治制度与美国政府的真正区别,在于美国政府中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而并不在于古代政制制度中完全排除人民的某些代表。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民主要有所成效,必须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规则,没有一种规则对一切情况都是最合适的。
——(美)科愚《论民主》
(1)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与弊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进步之处。
(3)指出材料三规定的目的并分析该目的没有实现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观点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