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组同学绘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图


材料二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1)在材料一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持什么观点?你持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你只能选择一种观点作答)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021-08-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艺术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皇帝退位诏书,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革命党就国家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这一授权在最初的诏书文本中是没有的,它是由张謇为南京政府拟就的,也得到了袁世凯的认可。但是后来,袁世凯私自将它塞进了清廷诏书中。袁世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实现国家真正统一的主导权B.加快由帝制到共和的历史进程
C.宣示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与正统性D.争取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3 .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B.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2021-12-18更新 | 512次组卷 | 40卷引用: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4 . 如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
②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
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
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 .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2020-09-03更新 | 137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二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四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英、美的联合力量打到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回答:①材料一中规定的内容的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3)材料三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五四运动核心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意义。
7 .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A.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的本质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了余地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D.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2021-05-11更新 | 368次组卷 | 4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政权建设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结合我国封建时代的考试、监察二权而成的。孙中山认为,五权宪法的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可以补救“三权宪法”的三权制度的宪法原则的不完备之处,从而使五权宪法成为实行民治的根本大法。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训政大纲》,并正式公布了五院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从而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以上五院相互独立,各自行权,五院正、副院长由国府委员担任。凡国民政府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需由主席会同五院院长共同署名。

在《训政大纲》中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这实际上将国民政府的组织架构纳入到了国民党统治之下,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提供了依据。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宪法在起草中,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了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豆星星《修宪制度研究》

材料三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所依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和“新的社会形势”各指什么?指出《五四宪法》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019-10-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9-2020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北洋政府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外交活动
时间外交活动结果
1917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执行
1919年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失败
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达成部分目标
1924年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苏联未认真执行
1925年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失败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A.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的外交活动
B.努力通过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C.盲目追随欧美国家外交立场
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2019-06-04更新 | 2398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