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D.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这是1912年的流行歌谣。当时,人们争先恐后剪辫子,一天就有20余万人。从武汉三镇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这一社会现象源于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揭示了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B.辛亥革命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2016-11-18更新 | 829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1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门口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C.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D.信息闭塞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材料可以说明
A.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0 . 1851年和1911年都是旧历辛亥年,在中国大地上都发生了大规模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  )
A.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都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D.都尝试推翻清政府,最后被其绞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