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   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这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016-11-27更新 | 230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临高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中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016-11-27更新 | 224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4届海南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上期质监段考历史试卷
18-19高一·全国·假期作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各项对辛亥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无产阶级领导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主张实行邦联制D.完全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2016-11-27更新 | 274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大成高级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C.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
D.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17-12-26更新 | 215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临高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遗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对材料三的理解。

9 . 国名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具有强烈的凝聚意义和符号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代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诬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三者俱失,万无得以,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嫌骄泰,然民族之各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年)

材料二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11日晚组织了谋略处,做出了下面这样一些重要决定:“一、以咨议局为军政府及都督;二、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的含义深远:其一,它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其二,它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中国不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现代政治共同体的指称了。在这里,“中国”不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中国人通过“中华民国”自上而下地完成了身份的现代认同。

——李扬帆《未完成的国家:“中国”国名的形成与近代民族主义的构建》

(1)阅读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结合所学,试从经济、社会习俗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展示的是哪两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情景?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中的成果?这两个文件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革命运动取得的成果?结合材料三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这次运动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