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2019-04-15更新 | 320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八中高二下期段测文综历史卷
2 . 国家认同与国际化视角为我们认识中国与欧战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一条”彻底暴露了日本的侵华野心,并促使中国人关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如果说日本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以后给中国造成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的话,那么日本在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不仅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而且还促使中国政府确定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要目标:也就是中国必须参加战后和平会议。

Stephen G.CraftAngling for an Invitation to Paris

材料二   ……会议之外,另行组织中日山东问题会谈,达成的协议,载入会议记录,作为会议所接受记录的一部分。在会谈时,美、英两国派观察员列席。观察员的任务是“观察以及必要时出现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

-《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问题的会议“边缘”谈判始末》

材料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被出卖之前,中国由于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以及加入世界新秩序的前景充满厚望,因此举国上下曾为此兴奋不已。现在这种希望的破灭,直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由此促使中国人寻求第三条道路。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参加一战的时间,分析中国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解决山东问题的方案,分析美国“调解纠纷”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三条道路”的内涵,概述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初有关“第三条道路”的实践。
3 . 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③⑤④
2018-12-12更新 | 382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2018-12-02更新 | 389次组卷 | 22卷引用: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薪火相传、不断创新中助推中国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汉一块画像石上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老子拄曲杖躬身还礼。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材料三   从承继孔夫子到孙中山,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勤劳勇敢的品格,在革命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又经过革命烈火的淬炼显现出新的革命样态。五四运动以来,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了不朽的革命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多样的革命精神,以五四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典型。这些优秀革命文化支撑着国家危亡时期的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革命的不断前进,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摘编自《在革命文化的辩证发展中树立文化自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更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思想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任一典型革命精神的内涵。
2021-05-22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中国共产党“二大”将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这一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C.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D.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深化
7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8 . 壮阔七十载,奋进新时代。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中,以“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群众游行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建国伟业”,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当家做主”“艰苦奋斗”5个方阵组成。其中,“开天辟地”指
A.北伐胜利进军B.中国共产党成立
C.抗日战争胜利D.土地革命的完成
9 .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2016-11-27更新 | 575次组卷 | 26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灭亡了,这是不变的事实。然而清朝该不该亡,又是另一回事。从历史的过程来看,辛亥革命有其偶然性,四川的保路运动和武昌的新军起义,都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治革命即便不发生,思想革命已经在进行。清朝即便不灭亡,其主导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须得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其政治结构与学术制度须得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才能适应新知识之下的士人和近代读书人。

——节选自茅海建2016年“晚清的重新审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以“晚清思想革命的价值与力量”为主题,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1-01-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