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
19217月(一大)53193430
19227月(二大)1951937年初4
19236月(三大)432194080
19251月(四大)99419454月(七大)121
19274月(五大)5.7194712270
19274月后1194910448
19286月(六大)4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10-31更新 | 319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这场大变革,起自1901年,迄于1911年。历时十年,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不知多少人头为之落地,汇成滔滔血海,终于尘埃落定了。……这场大变革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奕: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在这场十年的竞走中,清政府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派跑赢了。……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革命者终于推翻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这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但他也有最可憾的失败之处。

——摘编自叶曙明《大变局:1911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这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必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国民根本之进步。

——摘引自陈独秀《吾国最后之觉悟》《一九一六》(载《青年杂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这十年中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实施的“变革”,并从政体变革的角度简要说明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成功之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材料一中辛亥革命“最可憾的失败之处”。结合所学,列举国民党或共产党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为改变这一“最可憾的失败之处”所做的努力。
2021-06-07更新 | 403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备考金卷B卷)
3 . 一百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过程,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1937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现出的显著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革命”的政治基础,并概括其主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 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三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湘赣边区的农民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就当时而言,苏维埃的确是农民最喜欢的政府。

——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革命”的直接任务和根本任务分别是什么?简述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喜欢苏维埃政府的理由。
2020-02-10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都可以说可以做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原载《湘江评论》,1919年7——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在思想层面的贡献,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撰写此文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6 .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五月五、六日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2017-05-09更新 | 630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的;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