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做法(     
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旨在改变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0年,北洋军阀吴佩乎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佩孚希望大家唤起劳动界之觉醒,不可因彼等无学识、无思想,而存鄙视之心。且须加以提倡、劝导,使人人皆有爱国思想则庶几矣。”这一言论(     
A.体现了民主的时代潮流B.说明劳工利益得到了保护
C.反映出五四运动的影响D.表明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几千年历史是黑暗的皇权专制的历史”“国民性需要改造”“个人解放”“民主科学”等“母题”已经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只是将其“扩大化”为一场社会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
A.维新变法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B.五四运动植根于思想启蒙的传承
C.辛亥革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嬗变
D.新文化运动缺乏理论创新的动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观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共诛卖国贼》(如图),该漫画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
A.革命力量逐步走向联合B.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实业救国思潮渐趋兴起D.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改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19年6月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然而一年以后,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400多种左右,且大多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表明
A.宣传新文化已成为当时社会主要潮流
B.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
C.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力量
D.五四运动为中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与之前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相比,超越历史地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整体性觉悟,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及农民群众都以极大热情投身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该学者意在表明五四运动
A.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先锋作用
B.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开端
C.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D.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全新阶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鸦片战争后少数精英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中日甲午战争后开始有了全民族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瓜分狂潮掀起后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
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意识早已经完全觉醒。正如毛泽东在1947年所说:“这是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个伟大的事变”

——整理自王小娟《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2020-12-26更新 | 270次组卷 | 77卷引用:2012届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或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或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则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表明五四运动
A.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推动社会各阶层的联合斗争
C.拉开了民族意识觉醒的序幕D.实现了反帝与反封建的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主要说明
A.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B.五四运动推动革命文化登上历史舞台
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多种形式救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处于混乱迷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