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1930年代,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而共产党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己任,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

——据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五四运动出现不同观点的看法。
2 . 作为100年前的历史事件,作为彰显民族精神的历史运动,它具有厚重的价值。它不仅铸造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而且汇集了中国人民伟大觉醒、中国革命形态转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建立等历史价值精华。据此推知,这一历史事件
A.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B.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3 .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大事
1935年5月24日《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020-10-08更新 | 196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双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2020-07-03更新 | 864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2020-06-29更新 | 45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十一校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
A.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B.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
C.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0-06-22更新 | 739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五四运动爆发后,胡适认为学生的爱国运动特别是采用白话文宣传,对新文化运动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之从校园传播到了全国。晚年却认为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政治性干扰”。胡适这变化主要由于
A.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B.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
C.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D.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


——摘编自陆杨《天安门广场的历史变迁》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
2020-03-14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10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并简述“孙中山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的实践结果。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2)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在民主革命时期走向实践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中国文化转型》载:五四启蒙运动不过几年,即迫于情势而转向救亡运动,其效用自然有限。陈独秀、李大钊很快转向了实用文化层次(政治革命领域),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转向了普及文化层次(教育领域),鲁迅最终也选择了“血与火”的方式,材料表明
A.五四运动的主要作用是思想启蒙
B.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先进的中国人采用不同方式救国
D.中国革命应由政治领域转向教育领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