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的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2023-04-06更新 | 1525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他们生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幼年受过私塾教育,少年时接受新式教育,念英文、学几何,课余看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梁启超的《新民丛报》,等到辛亥革命,他们剪辫子、闹学潮,《新青年》发行后,大家人手一册,“五四运动”一起,全国响应。这里的“他们”应该是(     
A.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B.主张变法的资产阶级
C.逐渐觉醒的无产阶级D.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
3 . 德国国际法学家马尔滕斯认为:外交是关于国家对外交往或外交事务的科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开关初始)外交上制服夷人的取胜之道不在于面对面地抗争折冲以卫护国家实利和主权,而在于精神上施以贬抑和折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政府即属无用,而有国民以监督其后,亦不致贻误多方。

——《论全国人对外之意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继续鼓励和发展国民外交。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民外交的组织和领导,努力使民间代表和民间组织成为政府间交往的先导,为国家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印少云《近代中国的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晚清外交官员外交行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中国知识精英对国民外交与政府外交关系的认识。举一例说明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外交取得的成果。
(2)据材料三,举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民间外交事例,说明“民间代表和民间组织成为政府间交往的先导”。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2021-03-2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启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19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讲演团的演讲话题以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两个月后,其讲演的报告涉及到“国民”“国家”“青岛”“爱国”“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这说明(  )
A.民众民主意识显著增强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危机影响时代主题D.马克思主义已传入中国
2021-03-19更新 | 429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23年12月,北京大学进行民意测验,其中一题为“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测验结果显示,59%的人认为俄国是中国之友,13%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之友。这表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为大部分中国人所认同
B.美国因“大萧条”加紧对华经济掠夺
C.苏俄新经济政策显示了巨大的吸引力
D.反帝的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新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2020-12-26更新 | 270次组卷 | 77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4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下列有关“第二次历史巨变”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D.各革命阶级走向联合斗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9年9月,美国驻华公使离任时指出:“这一次中国民意的大觉悟,总括看来,可以使我们断定中国将来的重要国事必须要先得国民的意见,必须要合乎国民的需要。”这说明
A.美国同情中国的民主斗争B.反帝运动获得了国际认可
C.五四运动调动了爱国意识D.国人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9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诸君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

——《蔡校长复任与全国学校开课》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是如何“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的?他们的行动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简练。)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认识。
2020-11-0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修远中学、洪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必修)
10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紧密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平民绝对没有受到这种报纸上的文化运动的益处,他们虽稍听见一些“救国!救国!”的演说,什么德摩克拉西的思潮,什么解放改造的学说,都是知识阶级的专利品罢了。……中国不识字的人这样多,识字的人,又大半数是顽固的守旧党,言论的效力,能有多少?所以现在大家的社会改造运动,都注全力于言论界,多数还是埋头于口头、纸上,肤浅,直觉的著作。……(一些启蒙者)好务虚名,急功近利,(只为)搏得一个虚名。

——郑振铎《我们今后的社会改造运动》(1919年)

材料二随着李大钊从十月革命以来就不断组织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和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乃至农民广泛参与的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专制的自觉斗争,也使得曾经幻想着通过思想文化改造实现和平富强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十月革命的确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全球性的政治危机和革命风潮使得一部分五四学者看到了启蒙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最终接过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启蒙主义所承担的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摘编自包大为《从启蒙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向与内在动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五四运动突破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根据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向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