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4年以来,国民党在“民族革命”的旗帜下联合国内外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反抗帝国主义压迫。国民政府在北伐中凭借军事胜利和群众运动,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又迫使列强接受对关税主权的谈判。此后渐渐形成了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思想,预计将列强在华的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等逐步收回。

中东铁路由沙俄在中国东三省修建,可以大大缩短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运程并有效控制东北。国共关系破裂后,蒋介石认为此时的苏联政府处于列强包围和与民众关系尖锐对立之中,不大可能因为中国强制收回中东路发动战争。故而力促东北地方的张学良“收回中东路主权”。1929年7月,张学良素来痛斥红白两大帝国主义(苏、日)对东北的疯狂渗透,遂派东北军占领中东铁路,并将苏联在沿线的一些机构查封。对此英法美等国表示难以接受,日本一直将满蒙视为其核心利益也建议各国:反对中国单方面废止条约权利。在国际舆论的支持下苏联态度顽劣,斯大林派遣苏联红军入侵东北攻打东北军,中方一败涂地。国民政府不得不表示,中东路的局面按苏联的要求恢复到事件之前状态。

——摘编自李恩涵《北伐前后的“革命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24-1931年间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及成败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苏联对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所持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1-12-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私立启明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都可以说可以做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原载《湘江评论》,1919年7——8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在思想层面的贡献,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撰写此文的背景及主要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2)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并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3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材料三   整体而言:战时国民政府海外派兵的谋划与行动有何重要的意义:其一,强化了英、美对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抗击日本军事侵略的军事同盟的尽快形成与切实维护;其二,在中南半岛地区牵制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对打击日军南进部署……有重要作用;其三,有助于国民政府争取外来援助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当然,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置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来援助,却没有适时、妥当地处置中国国内政治和自身改革问题,结果因自身的弱点在战后国内外诸多重大事务的处置中陷于被动境地。

——张智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2019-05-28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安庆第二中学东区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20世纪二十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怎样的成果?
(3)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2016-11-18更新 | 4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三   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3也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恢复民族地位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提出这些主张后为此付出的努力。
2013-11-25更新 | 8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