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陈独秀主张农民协会的会员和自卫武装可应征加入国民革命军队伍,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或加入与同党有联系的军队中去,以保存革命的力量。这些主张(     
A.体现了对国民革命的反思B.反思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C.推动了大革命新高潮到来D.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
2 .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席卷全国。这说明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2020-10-28更新 | 337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列宁的民族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不仅在指导中国反帝斗争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影响我国民族政策的制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的民族主义观可以以十月革命为界分为两部分。十月革命以前,列宁认为民族主义始终是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民族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原则和政策,即煽动、驱使人民排斥、歧视以致压迫、掠夺其它民族, 借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谋取资产阶级的利益。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明确反对这种民族主义,他不再笼统的认为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政策和借以维护 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将民族主义分开来。首先,列宁指出:“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把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其次,应当注意鉴别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良莠成分。并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其中的积极成分。……“每个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都有反对压迫的一般民族主义的内容。

材料二 孙中山早年的民族思想中有着浓重的“反满”气息,这从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提出的“驱除跶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口号的提出也标志着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形成。然而到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时,孙中山就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由旧的民族主义”发展为“新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反满”,而是“反帝”。孙中山还认为世界各民族不仅平等,而且要互相帮助。促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向前发展的因素,除了他自身深化了对封建专制政权和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列宁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论列宁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后列宁民族主义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列宁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杨度1906年创办鼓吹君主立宪的《中国新报》,1915年组设筹安会,公开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22年加入国民党,为民主革命奔走甚力。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秘密党员身份坚持党的工作,直到离世。杨度的转变
A.反映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B.是时代要求和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
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错综复杂D.成为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写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8年周恩来曾指出:“……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这种认识产生的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指导
C.中央坚持“城市中心论”D.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6 . 1927年4月末5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指出:“当时我们的党,却只注意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决定继续与国民党进行合作B.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C.对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模糊D.找到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019-03-29更新 | 223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D.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被推翻
2019-01-27更新 | 363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期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2018-10-25更新 | 596次组卷 | 1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
D.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2018-06-01更新 | 887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鄂州高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