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1928年1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同意贺龙请求,建议中央派贺龙和周逸群去湘鄂边区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还提出了“依山建军,再向平原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
A.说明中央已确立新的革命道路B.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C.蕴含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体现了“城市中心论”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27年8月7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八七会议虽然有重大历史功绩,但会议没有恰当地估计当时革命和反革命的力量对比,看不到革命已经处于低潮,只是强调暴动和进攻,不懂得必要的退却。这说明八七会议
A.没有认识到当时的主要矛盾B.没有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C.确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方针D.放弃了开展工农运动的策略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让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却需要实践与创新。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推动了后来国民运动的蓬勃兴起。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毅然决定将队伍带到农村山区建立落脚点,最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此期间,通过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确立了“政治建军原则”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者对我国的入侵,党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抗战期间,毛泽东针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进行批驳,提出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还撰写了多篇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解放战争期间,党又着力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民主党派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推翻腐朽的蒋家王朝。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这最终促使了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努力使国家政治文化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从中央到地方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为300多万名干部恢复了名誉。1977年的寒冬中,中断十一年的高考得到恢复,近600万考生怀揣着久违的梦想迈入考场。与此同时。“包产到户”让上亿农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铺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国有企业进行了扩大自主权的试点,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深圳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由一个落后渔村变为崭新城市。在祖国的南疆,人民解放军实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有效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的理论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拨乱反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思想理论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2022-03-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代表性旧址。


材料二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中国既要实现社会主义,也要完成现代化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

——据罗平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革命旧址所代表的历史时期革命,并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担负的主要革命任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经济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5 .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倡导传唱的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布告》《红军三大任务歌》等红色歌曲,通过“工农兵专政”“民权革命”“杀劣绅”等生动话语,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朴实、形象的革命话语表达。这一时期红歌的传唱
A.宣告了党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B.服务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C.痛斥了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D.提高了人民大众的艺术素养
6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后,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下图所示),这说明当时中国
A.湘鄂赣的自然经济基础较雄厚B.湘赣地区的自然环境优越理想
C.政治和经济力量分布的不均衡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实践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元年间,唐朝达到盛世,但从均田制等制度层面看,也开启了衰败的肇端。《新唐书·食货志二》指出:“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宋人刘怒认为:“魏、齐、周、隋,兵革不息,农民少而旷土多,故均田之制存。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唐朝官员队伍增长速度又特别快,贞观初期朝廷正式官员仅643人,到开元时已增至18000多人,天宝年间,均田制最终走向了崩溃。

——摘编自陈忠海《唐朝均田制的兴与衰》

材料二:通过对上一阶段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中共“六大”会议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农民问题决议案》,对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来实施的“没收一切土地”政策进行了改变,进一步制定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只“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摒弃了1930年以前共产国际的意见和苏联“土地国有”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土地国有”发展为“土地农有”,经过各根据地的实践,最终于1931年春解决了地权问题,标志着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初步形成。这条路线可概括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黎林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土地路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土地政策对当代制定土地政策的启示。
8 . 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带领政治局常委瞻仰了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强调:“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共从诞生到全国执政主要经历了(     
A.土地革命一国民革命一抗日战争一解放战争
B.土地革命一国民革命一解放战争一抗日战争
C.国民革命一土地革命一解放战争一抗日战争
D.国民革命一土地革命一抗日战争一解放战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暴动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后,须立刻没收一切地主土豪及福会【公】堂等田地(不论典当卖绝一概没收),归农民代表会或农民协会分配。

——1929年《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

材料二   政府法令应有两方面的规定。不应畸轻畸重。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一方面要规定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地主依法有对自己土地出卖、出典,抵押及作其他处置之权,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当地主做这些处置之时,必须顾及农民的生活。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1)指出材料一、二土地政策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土地政策实施的历史作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