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及根据地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应运而生。苏维埃中央政府先后颁布《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合作社工作纲要》《发展合作社大纲》等多项法令,对合作社的组织原则、社员权利、盈利分配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些举措意在(     
A.以经济建设保障革命胜利B.赢得农民阶级的支持
C.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规模D.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2 . 20世纪30年代,安徽岳西红区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打开地主仓,救济我穷人。大人分一斗,小孩得五升,粮食是我亲手种,今日归还我穷人。红军来到我潜山,工农掌政权。”这首民谣反映出(       
A.中央苏区政权得到稳固B.土地革命政策深得人心
C.游击斗争策略机动灵活D.国民大革命的成果突出
3 . 在井冈山和赣南、闽西革命斗争复杂多变的军事实践中,毛泽东创新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制度,包括实行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创建士兵委员会制度,创制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纪军规,这些在中国建军史上都是首创之举。这些首创(     
A.有效地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打击
B.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C.表明中共抗日根据地对军事理论的重视
D.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根本基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7月中旬,无法按照莫斯科这一方针行事的武汉国民党领袖汪精卫等,发出了“和平分共”的命令。中共中央报之以反抗措施,于南昌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国共两党自1924年以来的合作局面,历经种种危机之后,至此画上了句号。“革命动力只是工农”,理论上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为依靠的。但实际上,这一方针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共与国民党关系破裂后只能从事地下工作,在城市及工矿企业中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仅仅几年时间,它就惨败于与国民党政权在城市里的较量,被迫将全部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有人嫌井冈山高,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想打到城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利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毛泽东还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如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站着,老走着,定然不会持久。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往农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体现的思想理论,并说出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共进行了哪些实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开辟各种途径实现苏区广大群众对各政府职能部门和国企工作人员实行民主监督。1931年11月,中央苏区成立国家检察机关——工农检察部,在各级工农检察部下设有控告局,在工农居民集中地方,设立控告箱,以便利工农群众投递控告材料。1932年7月,共青团组织发起成立的轻骑队,拥有检查权和控告权,以公开的突击检查和经常性的检查方式开展工作。突击队是苏区人民在工农检察部指导下监督政权的一种新尝试。突击队队员由苏区内享有选举权的民众自愿加入,以公开检查和暗中查访方式开展工作。1933年冬颁布的《组织法》明确规定各级工农检察委员会必须在一切国家机关、企业、工厂、作坊、矿山、学校、社会团体、街道、村落中,建立不脱产的工农通讯员,形成工农通讯网,形成严密群众监督网。由职工会、雇农工会、贫农团及其他群众团体选举产生2名人民陪审员,参与各地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审理。

——摘编自蓝小燕《中央苏区农民权益法制保障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推进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建设的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推进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建设的意义。
6 . 1931年8月,鄂豫皖苏区颁布《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将群众手中分散的余粮集中到政府手中,统一保存管理;实行粮食调查登记;需购粮者须领取粜粮证,打击粮食投机买卖。苏区政府意在(     
A.打破国民政府的“围剿”B.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C.为实施战略转移做准备D.支援中央革命根据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
2023-01-18更新 | 28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某时期,中共强调在土地政策上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一时间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这一举措(     
A.得益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合作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C.彻底变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有助于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寇
9 . 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召开南阳会议,会议介绍了闽西土地分配的经验和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经验,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案,“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正式作为中央苏区土地分配的重要办法在各地推行开来。中央苏区的做法(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深入推进
C.彻底解决了地主富农的问题D.基于打退国民党围剿的需要
2022-08-09更新 | 26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名校2023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口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如表列出了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口号,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时期口号
1922—1925年“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1925—1927年“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
1937—1945年“全体青年武装起来”
1949—1956年“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1978—2001年“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02年以来“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
A.动员话语从公民话语转向阶级话语
B.动员内容从革命动员转向服务青年
C.动员方式由注重社会化转向政治化
D.动员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群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