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及根据地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涉及节俭内容的家训有17种之多。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之中都可以见到节俭的内容;就形式而言,蕴含在散文、诗歌、四书五经和条规之中,往往以经典中的思想理念为准绳,以古训、警言格语,历史人物和故事为楷模和榜样,以自身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来说事,进行训谕。

——摘编自部龙宝《宋代家训节俭廉政美德与当下节俭廉政风气研究》

材料二   19322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通令,要求各级政府"立即实行节俭运动",在以后的两年里,临时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令等措施指导苏区各地开展节俭运动。苏区党中央局为减少办公费开支,规定了节约措施,许多领导同志发表公开信,倡偶议响应节俭号召.193312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等人联名签署《关于惩处贪污浪费行为》,对因玩忽职守而浪费公款者,处以不同程度处罚。1933年,《红色中华》等报刊也在节俭运动中发挥了宣传作用。1934年,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陈潭秋强调∶"节省运动的开展,要依靠于广大的群众积极性的发扬"

——摘编自石绍庆《厉行节俭的苏区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家训中节俭内容较多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厉行节俭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苏区厉行节俭运动的特点。
2021-02-26更新 | 42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8月底,鄂豫边特委召开松树岗会议,提出没收豪强地主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分给贫农、雇农,自耕农的土地不动。富农的好土地没收,不反动的小地主分给坏土地。1929年,鄂豫边召开联席会议,宣布“要使党的土地革命纲领深入到人民中去,以提高群众斗争情绪与决心”到1930年底,豫东南桑城有103个乡12万多人,新县19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在土改实践中,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与地主作斗争,使他们成为土改运动的主动的生力军。

——摘编自《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豫边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鄂豫边土地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确立了许多为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谋利益的原则,但其中有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特别是农村实际的内容,如:片面强调劳动者利益,照搬照抄苏联的劳动法规,机械地规定了过高的劳动条件和物质福利待遇。这种劳动政策在实践中给苏区经济和红色政权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1933年初,张闻天、陈云进入中央根据地后,对此有所察觉,提出了修改意见。同年1015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重新颁布劳动法的决议,对原劳动法中不切实际的条文作了修改,降低了经济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灵活性。新《劳动法》颁布后,减轻了私营企业的负担,缓解了劳资矛盾,从而对稳定苏区的私人企业,发展苏区经济,巩固红色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中共中央修改《劳动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3年中共中央修改《劳动法》的影响。
4 . 【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31年,它位于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山地和丘陵占地面积大,水系发达,水灾易发。粮食短缺一直是根据地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1931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发出《关于举行粮食运动周的事》的通告:1934年4月,发出《鄂豫皖省委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中关于武装保障春耕春收的布置》等一系列文件,并多次组织进行春耕、秋耕、秋收运动,促进粮食生产。

——摘编自许庆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粮食政策评述》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停滞的局面,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增长,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提高至2013年的6亿吨,人均占有粮食从1977年的297.7公斤上升到2017年的444公斤。

——摘编自《奇迹的创造——中国农业发展经验浅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期面临粮食短缺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实现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在农业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并谈谈你对我国粮食问题的认识。
2022-06-04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等校2022届等高三下学期名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著名领袖),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地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埃(我)政府”的理解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苏维埃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革命道路”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予以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