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2022-03-14更新 | 1820次组卷 | 39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35年8月25日至2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召开会议,指出中共的迫切任务是“不仅吸收最广大的、真正革命的、有觉悟的和忠实的分子,而且吸收中国社会上各阶级和阶层中,一切可能的、那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及同路人”共同参加民族解放斗争。据此可知(     
A.中日民族矛盾正逐渐成为主要矛盾B.中共准备联合最广大的抗日同盟者
C.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有重要影响D.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成为共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021-12-2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下图所示为某次学生运动中提出的一些要求。据此可推知,当时这一事件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标志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出现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炮火横飞夜半惊柳条湖畔起刀兵。将军犹伴佳人舞,倭寇先攻大汉营。重筑长城皆血肉,欲收率土尽牺牲。断肠最是流亡曲,唱到家乡泪要倾。”诗中所述事件导致
A.中国东北地区逐渐沦陷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流
C.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
6 .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TRUTH(真相)》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此事反映了(  )
A.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B.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2020-10-15更新 | 136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7 .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天下午,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表示此事件应该由日本方面负责,“中方挑衅”之说,乃是日本方面借此为武力占领中国城池的口实。21日,施肇基正式要求国联对日军占领满洲一事予以禁止。这说明(  )
A.国联是反法西斯的国际组织B.事变的非正义性遭到质疑
C.中国近代外交理念逐步成熟D.中国的正义要求不被重视
2020-03-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有观点认为,“淞沪之攻防战损害过重,非中国可能负担,南京应早放弃,而不应该作装饰门面之防守,此等错误日后为政敌用以攻击蒋介石之口实”。比如史迪威及李宗仁均以此为过失,作为蒋介石不知兵之明证。这段材料说明(  )
A.根据当时形式,国民政府不应进行淞沪防守
B.国民政府淞沪防守是为了“装点门面”
C.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在于蒋介石不会用兵
D.一些人没能从抗战全局认识淞沪会战的意义
9 .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载,1936年,华北向日本及东北输出原煤为100万吨。日军占领华北后,输出量猛增至400万-600万吨。1941年,日本军方进一步规定华北每年向日本本土输送原煤800万吨。据此推知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
A.强化了在华物资管制B.摧毁了中国民族工业
C.转嫁了侵略战争负担D.动摇了中国国防根基
10 . 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
A.以对日退让换领土主权完整
B.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D.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2019-10-07更新 | 763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