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路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但是从鸦片战争后,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又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因为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呈现出不同的矛盾形式。当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突出,成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当帝国主义采取较温和的形式侵略中国时,封建地主阶级则向帝国主义投降,共同压迫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往往以国内战争的形式反抗二者的同盟,这时,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

——摘编自王卫恒《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三个误区》

材料二   1956926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共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取得的决定性胜利以及亚非地区的和平和国际形势的缓和,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不发达才是主要矛盾,其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遗憾的是,八大精神没有得到持续的全面贯彻。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

——摘编自杨鹏《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先后出现过哪些主要矛盾?
(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社会矛盾的变化,分别是如何调整革命策略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一文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尊重蒙、回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于1941年12月24日。作战双方是中方第九战区司令薛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与日方第11军。这次会战,中国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开防御作战。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在战役指导上,国军方面以夜袭、伏击、侧击、截击等多种方法逐步消耗敌军,消磨锐气,然后再使用优势兵力,施行反击和反包围,对敌方部队予以歼灭。1942年1月4日,中国军队在长沙包围攻城的日十一军。日将阿南惟几仍然错误命令继续攻打长沙,从而在既无援兵又无补给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只好强行突围。1月16日,会战以中方胜利结束。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次月,蒋中正访问印度全力游说印度加入同盟国阵营,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大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随后,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


(1)结合材料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军队及胜利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意义。
2021-08-1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这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该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B.淞沪会战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剿灭中共武装短期内难以做到,因为“居民对有关八路军的情况,均不轻易出口”,侦察谍报网在群众中巧妙地扎下了根,很快就会侦悉日军的动向,立即采取回避转移行动。这反映了
A.华北战场日军处于劣势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
C.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D.全民抗战发挥实际成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2020年8月中国内地上映电影《八佰》,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在团副谢晋元的率领下,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37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抗日军人优待条例》,明确指出军人在服役期间应享受的各种待遇以及阵亡、病亡军人家属的各项抚恤办法;1938年2月,国民政府也发出优待军人家属的训令,明确优待工作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B.适应了政治环境变化的需要
C.表明国共两党需求趋于一致D.推动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8 .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是中日战略的轴线。”淞沪会战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主要表现在它
A.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打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部署
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的策略
D.使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
9 . 一般认为,“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但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军事实力一直未能实现对日逆转
B.政府长期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内亲日派力量对日本一直心存幻想
D.“苦撑待变”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C.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D.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