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侨批是海外侨胞寄往国内的书信和汇款凭证的合称。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寄往福建的侨批中印有“还我河山”“岳飞”等字样。此类侨批(     
A.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B.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C.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D.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南昌会战(1939年3~5月,中国军队在南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的作战),中国军队既未能在防御中守住南昌,也未能在反攻中夺回南昌。但它在军事、政治上的影响,却有积极的一面。南昌会战表明日军虽然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既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也未能击歼中国军队的主力,更没有摧毁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军队不仅继续进行抗战,而且还开始实施战役范围的反攻,这是“七七”事变以来的新发展,同时也证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战略指导上确有改革纯防御为攻势防御的意图。可惜的是,由于最高决定者和某些高级将领,或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或是缺乏优良的战略战术素养,以致在作战指导和作战指挥上产生不少失误,在造成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战役企图。

——摘编自郭汝瑰《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昌会战未能实现战役意图的主观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昌会战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
2023-03-23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40年颁布的《八路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救亡室或俱乐部都由连队全体军人大会选举产生;救亡室或俱乐部干事会须每月向军人大会作一次工作报告。在军人大会上,每个军人都可以对有关本连队的各种生活问题提出建议。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对日作战的力量B.创新军队民主形式
C.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D.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4 .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在延安参加集体性追悼大会,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还数次为英勇殉国的爱国将领题写挽联、挽词,追悼词等。这些活动(       
A.扭转了抗日战争的被动局面B.表达了共产党持久抗战的决心
C.有利于加强民族力量的团结D.表明陕甘宁边区是抗战大本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下列对这一时期根据地建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和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最初尝试
C.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D.建立了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武汉地区先后创刊、复刊的报刊达140余种。主要分两种
类型报刊
外地迁入《战时教育》《中国农村》《申报》汉口版、《战斗周报》《大公
报》汉口版等
各党派、群众
团体创办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救国会创办的《全民抗战》、中华
民族解放委员会创办的《前进日报》等
这一现象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表明国民党放松战时舆论控制
C.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
7 . 毛泽东提出,国民党不等于顽固派,注意遵循一定斗争规则:第一是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斗争防御性;第二是胜利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这是斗争局部性;第三是休战原则,适可而止,这是斗争暂时性。由此可见,毛泽东意在
A.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C.巩固国共两党党内合作D.坚持井冈山斗争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37年11月,《抗战戏剧》创刊,其共刊登了49篇通讯文章,报道更多的是展现演剧队去周村、长川、陕县的下乡演出。通讯篇的文章作者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如出现由工人自主创作的特稿等。这些从侧面反映了
A.敌后抗战路线的推行B.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
C.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戏剧宣传方式发生改变
2022-04-0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材料反映
A.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B.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D.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A.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B.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
C.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D.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