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0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瓦窑堡会议决议之所以能够提出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基本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乡村中一部分富农和小地主、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将领也要求抗日。19329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会就指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随后又注意到法西斯势力在某些国家兴起,并逐步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1935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于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摘编自张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广大民众抗日呼声的推动下,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国民党最终顺应,从而形成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相对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更加广泛,主要表现在两点:一、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战范围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超越中国一国,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含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以中国青年党为代表的其他中间派别。由于历史原因,各党派各阶级政治力量不平衡,同时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现出这种不平衡;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共两党之间的性质是根本相悖的,这使得统一战线内部的分散性在国共两党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民党内部的部分反动分子还是一味地否认统一战线,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对国民党的策略后,国民党的政策明显发生改变。国民党的方针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摇了国共合作。

——摘编自谷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五台山地区,“共产党积极努力建立大规模的群众组织。最有名的是被称为'抗日救国会'的这个组织,其属下有各以青年、妇女、农民为不同对象的分会。”

卡尔逊在山西河曲时,有人向他介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是一个爱国的青年组织,其任务是:培育公务人员的忠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民的团结以抵抗日本侵略”。

山西一个村庄的戏剧给贝特兰留下深刻印象:“它的主题是武装农民参加游击队。”大雨滂沱也冲不散观看的群众。

著名左翼作家田汉写了两个深受戏剧团体欢迎的短剧:《保卫卢沟桥》和《最后胜利》。福尔曼这样赞扬他在晋绥抗日根据地看到的一出戏:“戏演得非常精彩,成绩斐然。”

丁玲曾向斯特朗谈起,“我们演戏,向群众发表演说,在农村的墙上画漫画,并教农民们唱歌。我们在每个村子必须至少教会唱两支歌”。

——摘编自赵金康《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共华北抗战动员》


材料呈现了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华北抗战动员情况。从中选取材料,确定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17更新 | 248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1940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平型关是山西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其中的乔沟沟底通道狭窄,大多只能通过一辆汽车,此处便是115师首长确定的伏击点。为打好这场仗,115师首长曾三次到平型关进行实地勘察。1937923日上午,115师首长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并强调:“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担当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这救国救民的重任!”1937925日平型关战役打响后,担任阻援任务的杨成武独立团两个营阻击日军约一个联队的进攻……二连一排排长带领十几名战士秘密地攀上一座悬崖,向日军甩出一批手榴弹,接着跳下隘口冲进敌营和敌人拼起刺刀。……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115师出师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评价:“平型关大捷的胜利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对敌后根据地的建立,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支持作用。”蒋介石在1937926日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写道:“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征战。”

——摘编自纪录片《平型关大捷》文字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6 . 古往今来,中国统一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及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设郡县。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在边疆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管理机构备注
中央理藩院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事务
地方内地18个省设总督或巡抚;省之下设道、府、县
将军辖区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设置5个将军辖区,由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办事大臣辖区在西藏和青海设置办事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藏区
盟、旗在蒙古族地区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加强地方管理的特点。

材料三 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材料三中的史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材料四   

序号史实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
“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4)依据材料四,选用两则历史资料,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用所选资料对主题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环境以及党内所存在的不正之风使党的作风建设面临新的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撰写了大量关于党风建设的文章,形成了我党所特有的党风建设理论,开展了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整风运动、防腐反腐的廉政建设,提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原则,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以及实行了精兵简政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加强,特别是整风运动的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使党在政治上各方面更为成熟,组织上大大发展,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松菊《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及其对党的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中共党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中共党风建设的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有过1937年和1941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选举,人民群众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产生乡、区、县、边区的各级民意机构即议会和政府机构。选举在极其广泛的基础上进行,参选率高达80%,有的县达到95%,有的村、区达到100%;就是在游击区,参选率一般也在70%以上。针对边区的群众大都居住在农村和偏远山区,文化底子薄,文盲占绝大多数的事实,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灵活多样的选举办法,如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投纸团法以及背箱法等等,尽量使边区的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投上一票。

——摘编自刘启春杨路《“三三制”政权: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试验场》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文化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章开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此次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民主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2019-06-24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临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更加重视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加大了对中国提供战略物资援助的力度。为将中国抗战纳入美国远东战略之中,罗斯福提议组织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部,推蒋介石为统帅,美国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以.协同对日作战。1942年1月,日军由泰国攻入缅甸,并包围仰光。英国政府惊慌之中急电蒋介石和史迪威,请求中国军队火.

速入缅。为保住中国西南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及支援缅英军。2月下旬,蒋介石正式命令在中缅边界布防的国民党军队开赴.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由此揭开了序幕。

——摘编自杨泽明《略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的进步意义。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