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国家人民首都与前方军队,皆多得一日无穷之益,总理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2 . 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3 .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逐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此进行了各自的阐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如有人强迫我们签订承认伪满洲国等损害领土主权的时候,就是我们不能容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后牺牲的时候。中国目前形势,御侮之先决条件,乃得集中一切救国力量于中央指挥之下,齐一其步调,巩固其阵线,故御侮救亡需求统一与纪律,实为不可动摇的铁则,而军政军令之统一尤为近代国家之最低限度。

--摘自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宣言(1936年7月)

材料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民族民主的统一战线的政府是不可能的。现在国民党军队的制度还是老制度,要用这种制度的军队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1937年9月29日)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国共两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阐述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据《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统计,国民政府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322万余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A.淞沪会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气焰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奋力抗击日本侵略
D.太平洋战场是反对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摘自《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声明》


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日本发表的声明背景与主要目的。
(2)与材料一比,材料二中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何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增添了什么新花样?。蒋介石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不断改变的方针为什么始终抗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