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四   为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1945年2月召开的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最重要的是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由中、法、苏、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组成。任何实质性问题,均须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即五大国拥有否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还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发表国民政府的《自卫抗战声明书》的背景,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自卫行动?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2020-03-1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0-01-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3 . 诗词是诗人心情以及客观现实的反映,阅读下列毛泽东在不同革命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二: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五律·挽戴安澜将军(1943年3月)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

材料四: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井冈山的斗争岁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本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红军进行这次“远征”的原因是什么?与长征初期郁闷压抑的心情相比,毛泽东此时的心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外侮”指什么?毛泽东为什么会为一个国民党将军写挽诗?

(4)材料四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什么?

2018-01-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份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中的封面人物是1938年初发行的美国《时代》杂志所评选出的“1937年伉俪”。这一评选的主要背景有
①中国全民族抗战展开②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积极抗日③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④枣宜会战爆发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2-07-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9371月,成立刚刚半年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20日,抗大第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千部: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也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北平、天津等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还有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写照。但是,学校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大家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所以,当时来到延安的人,中途逃跑变节者极少,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曾担任过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今的冈村宁次这样形容这批学员的战斗力: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抗大和抗大精神,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烁璀璨的光芒,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流传。

——摘编自陈子平、茅蕾《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一一抗日军政大学广告吸引1.5万青年破封锁到延安》、周洁《红色摇篮: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主要背景?
(2)依据材料指出改名前后抗大的学员构成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抗战思想?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大精神?
2022-01-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十年争战后,国共合作又。回念旧时人,潜然泪沾袖。”这首诗发表的背景是
A.日本法西斯开始大规模侵华B.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2021-01-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36年底,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西北军民一直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通电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一二·九运动D.卢沟桥事变
8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两者
A.建立背景相同B.领导阶级不同
C.斗争对象不同D.分布地域相同
9 . 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姓名生卒家庭背景事迹
方长裕1909—1937家庭富裕,曾捐建当地学校美国二战纪念书籍载:淞沪抗战时,驾意大利进口飞机一次炸毁日机10多架,中弹坠毁。
翁心瀚1917—1944父亲翁文灏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战争爆发时,赴印度接受飞行培训,在云南打击日军时油尽坠毁。
周启多1914—1940大户人家,父辈在天津做生意作为学员,在昆明主动请缨驾机迎敌,不幸中弹坠毁。

就该表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A.富家子弟为民族贡献抗日力量B.国民政府作了抗日准备
C.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D.中日空军战斗力悬殊大
2020-03-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人文素养)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敬祝健康!并祝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B.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C.国民党正面战场坚持抗战D.国共重庆谈判在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