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任何主义者,我们以为,都应该在这时抛弃一切武断的成见,客观地考察中国的实际情形,应该在此时共同认定一联合的战线,用革命的手段,以实现民主主义为前提。朋友们,我们再不能延宕了,我们不能再使内部分裂,反与敌人以可乘之隙了。

——李大钊等《北京同人提案——为革命的德莫克拉西(民主主义)》(1922年)

材料二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解决的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国共两党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外,还包括一切愿意抗日的各阶级、各阶层、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以及海外支持和参加抗日斗争的爱国华侨华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的合作只能维持遇事临时协商的做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已经建立了全国性政权和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有了自己的军队,在陕甘宁和敌后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摘编自丁俊萍等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材料三   在我党的历史上,统一战线始终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之所以仍然强调统一战线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统一战线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

——牛旭光《政党政治与民主问题研究》

(1)解释材料一中中国的“实际情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的作用。
2024-02-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2月百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国民党和中共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19228月,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让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国内各党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12月西安事变发生,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促使事件和平解决,并向蒋介石提出联共抗日等多项条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8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随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9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摘编自王也扬《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是古代中原王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处理古代世界一直无法彻底解决的欧亚内陆族群军事威胁的一种方案。……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向”特征,……对于海疆开拓甚为漠视,反而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长城防御体系。明代中国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和军事之间的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海陆边疆问题。在“南倭北虏”威胁之下,政府长期陷入财政危机与政权困境。

——摘编自赵现海《十字路口的长城》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是历代王朝各项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以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近代以来,人们对长城的看法则经历了戏剧性转变。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写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修筑长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众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甲午战败惨痛的现实,康有为明确指出,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民与民的竞争,强国是因为其国民关心国家,勇于担负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弱国则相反。在梁启超看来,现代“国民”是“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的国家主人,是以“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为思想基础,具有“爱国心”“社会公德”“权利思想”“义务思想”及“政治能力”的权利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国家前途,推动国家进步。严复认为,要像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黜伪而崇真”与“屈私以为公”,而最根本的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精神。

——摘编自叶瑞昕《从臣民到国民: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极建构国民道德谱系。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的商城籍青年学生在全国抗日热忱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6月,金山、王莹率领“抗演二队”20余人来到商城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6月下旬,根据中共豫东南特委决定,由青年军团商城队组成中共商城县工作委员会。随着商城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该县中共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当地士绅顾敬之起初只允许具有“军方背景”的“青年军团商城队”进入其统治的辖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青年军团商城队”利用这种优势深入辖区,一方面向辖区民众进行抗日宣传,一方面做顾敬之的统战工作。顾敬之在这种形势下也表示赞成团结抗日。

——摘编自周斌陈杰《抗战初期多元主体参与的地方抗日救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内容,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时期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而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于是在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1922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有过两次合作的经历,分别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双方在对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针上存有种种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与前者不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上都已进入成熟阶段,在合作中策略运用得当,得以善始善终,完成了其伟大历史使命。

——摘编自李百齐吴炳芬《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不同。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民族”

1912年9月,《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作为教科书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说法,它既强调汉族的主体地位,也说明其他各族(五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实体。同时期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历史《新制本国史教本》等书虽大力宣传“五族共和”观念,但均用“中华民国”表述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并未成为首选。

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表述民族实体的历史课程纲要。依据纲要编订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将五族扩大为七族,华族为主体,注重各民族的分合、发展及民族间关系的阐述。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施行,“中华民族”一词在历史教科书中频繁出现,内涵也更加丰富,并与“中国民族”“华族”等词汇并用。

1932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强化并凸显民族叙述,中小学教科书纷纷以“概念”的形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修订初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概念地位,并强调“中华民族演进”“民族融合与扩大”“全民族团结”“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原因”“中华民族之形成与现在之复兴”等内容的讲述。“中华民族”正式成为族名,得到了国民政府的认可。抗战胜利后,仍作为教科书的核心概念保留并传承。

——摘编自杨梅《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一词的概念史解读》

对民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
2024-04-28更新 | 1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南联合大学仅存在八年(1938—1946年),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原处平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中写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材料二   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的梅贻琦教授提倡“德、智、体、美、劳、群六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主张“博先于精”。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逃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还将云南马油适当处理作为火车,汽车及飞机的润滑油使用。

材料三   八年间,西南联大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数百健儿血洒长空和缅北丛林。……师生们办起了大批中学,参与了西部少数民族调查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并直接参加了云南的经济建设,如创建恒通酒精厂和利滇化工厂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南联大创办的原因。据材料二,概括西南联大的办学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西南联大的主要贡献及宝贵的精神遗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发行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被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实引用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