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会议内容
19217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纲领和中心任务。
19227中共二大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19236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8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1935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8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批准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从表格中选择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会议,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罗斯福曾说:“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罗斯福的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美国的援助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C.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了主要作用D.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3 . 1931年苏区苏维埃选举时规定,农民居民30人选一代表,工人居民13人选一代表,其他阶级代表名额极少或无;而1940年陕甘宁边区选举则不分阶级、阶层,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等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0-11-17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

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三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根据所学谈谈这场战争的历史地位。
6 . 《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规定:“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别动队,采取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
A.以敌后为抗战的主战场
B.坚持战术的多样性
C.以民众为抗战的主力军
D.重视使用游击战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1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2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即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者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1的观点。
(2)驳斥材料2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请你说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间的联系。
2020-10-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两次战争的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A.民族意识B.经济实力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
9 . 有学者考证,“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最早由刘少奇在1944年提出。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提出一中断一再提出”的过程。这反映了
A.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B.中共努力维持统一战线
C.党对军队领导权的加强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2020-01-17更新 | 181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