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关系取得迅速好转。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湖南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
湖北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9642668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迅速好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37—1945年湖南和湖北征丁人数变化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8-3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要以中华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两件事,一是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一是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即发展实业,为实现全民共享幸福和安乐打基础。1923 年以后,他认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 因此“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 指辛亥先烈) 之志事”。国民党认为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吸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

中共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所极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纪念辛亥革命”认识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
2023-01-12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针对“英美大资产阶级有无革命性”的咨询,指示“多研究实际而少争论名词”,不能套用战略策略的简单公式。这一指示的作出主要是基于(     
A.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B.国内阶级力量的分合变化
C.营造持久抗战的舆论氛围D.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舞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展现的是由周恩来起草的一份重要宣言的部分内容。该宣言

①在1935年8月1日由中共发表
②是陕甘宁边区政府针对时局变化作出的决策
③彰显出当时中国共产党联蒋抗日的极大诚意
④公诸于众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2-03-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教研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37年10月12日,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换上了新四军军装,随即开赴抗日战场。这表明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化B.革命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红军已经胜利完成了万里长征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民国廿六年11月田汉等创办的《抗战戏剧》创刊号目录(部分)。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变化
C.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涨D.戏剧宣传方式发生改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4月,蒋介石改变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其反共的立场出发处理与苏联的关系,12月,南京政府单方面宣布与苏联断交。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大林深知中国战场的价值,希望中国在抵抗日本方面有所作为。1935年.后,面对日本向华北的不断扩张,中国加大了对苏外交的力度,实行“联苏御日”的方.针。蒋介石特别希望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但斯大林担心中国无力抵抗日本的全面进攻,坚持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表示愿意在签订这一条约后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193611月,德国和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明显指向苏联。19377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813日,上海保卫战打响。821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确定了苏联援华抗日的政治基础。此后,苏联开始积极援助中国。

——摘编自左凤荣《中苏在二战中的互助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宣扬“抗日反蒋”逐渐演变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这一变化体现出
A.中共党内右倾势力逐渐抬头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逐渐形成
C.工农武装割据实际上被放弃D.国共关系从全面对峙走向了合作
2021-07-29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政治史-考点06列强入侵和反侵略斗争
10 . 1936年7月,中共中央规定,地主的土地财产被没收后,仍分给以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洪工具和生活资料,这就改变了1931年以来实行的“地主不分田”的政策;1937年2月10阳日,中共中央作出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这一变化说明
A.民主革命基本任务发生变化
B.社会矛盾变化影响土地政策调整
C.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共识
D.全民族抗战促进救亡运动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