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民族英勇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左权(1905—1942年),湖南省醴陵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1931年调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任作战参谋。长征期间他一直在前线指挥作战。西安事变爆发后,作为军事专家赴西安共商保卫。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等组织了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给日军以沉痛打击。从1939年至1941年,左权进行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探索适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术原则,被中央评价为“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1942年5月25日,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头部,壮烈殉国。

——据夏明星、赵国强《左权开展抗日军事统一战线纪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权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权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3-09-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
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
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
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
胡内迁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
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
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有被其侵入的
危险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前期处理边疆各族关系的措施。简要评价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中华民族形成虽然很早,但自我意识十分淡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逐渐形成的。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五族共和” “五族平等” 得到广泛传播。到五四运动前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自决”思潮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和使用“中华民族”概念。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观念得到全国各民族的人民普遍认同,并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之共同称谓。

——摘编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基本内涵。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3-03-2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日本紧随西方列强,在总体战的理念下革新军制,强化兵役制度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改革过程中,日本军方通过强化对在乡军人会、大日本青年团等民间军事团体的管控,促进了社会的军事化和法西斯化。1927年,日本颁布《兵役法》。从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前线兵员需求的增加,日本当局几乎每年都对《兵役法》进行修改:战争后期,无论是在忠君爱国名义下号召在读学生学徒出阵,还是动员忠良臣民奋勇挺身所颁布的《义勇兵役法》,都是在《兵役法》延长线上将国民动员发挥到极致的极端化结果。但战争规模扩大化带来的过度动员最终压垮有限的国力,庞大的动员体系也随战败的到来而土崩瓦解。

——据韩亮《总体战构想下日本的兵役制度改革——以1927年《兵役法》的成立为中心》

材料二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党的组织、政府、军事和统一战线四位一体的武装动员体系,并开展与扩军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如双减运动”“精兵简政运动等。党和军队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将发动和组织群众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兵役动员上注重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树立中共抗日中坚的形象。同时,在征兵过程中新富农、知识分子、开明绅士的子弟也可送入军队19415月,林伯渠在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所写的序言中阐述了兵役动员原则:对于动员人力物力,应加爱惜合理,不可过于疲竭,劳逸不均。

——据刘爱民《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兵役动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日本兵役动员的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兵役动员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2-04-25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遗产,在广大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多次指示“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新瓶新酒、旧瓶新酒都可以,只要对抗战有利”。解放区(抗日根据地)的平剧(京剧)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用平剧来表现“新的革命的内容"。他们编演了大量的现代平剧,如抨击民族投降主义的《骂汪反顽》、动员参军的《刘金福从军》等。同时,他们开始了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以“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作出新的阐释,创作了《嵩山星火》等剧、歌颂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他们还灵活地运用旧戏曲的形式,创新服装、道具、动作等形式。这些改革为之后新文艺的发展“做好了准备,铺平了道路”。

——秦林芳《论解放区前期的平剧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平剧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平剧改革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