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2016-11-27更新 | 581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北省固安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1944年春,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剿共指南》中指出,“由于皇军历次剿共作战的结果,将中共军政领导机关驱赶到很远的山间僻壤,使其独立抗战活动显著下降。但纵观占领区内的全盘治安形势,难以说治安提高了,相反,却出现了恶化而又复杂化的趋势”,由此可推知
A.中共的抗日处境日益恶化B.敌后战场拥有了一定群众基础
C.国民党此时正在积极抗日D.日军在中国战场即将彻底败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战场的局面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4 . 1942年10月10日,美英通知中国,自动放弃在华特权。次年1月11日,中国和美英分别签订了平等新约,随后又与其他有关国家签订了类似条约,百年来束缚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宣告废除。废约运动得以实现的直接原因是
A.美英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化B.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D.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2020-12-05更新 | 50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线上月考历史试题(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表是晋察冀边区7个县的村代表和县议员的统计。其中,地主、富农、商人在当地总人口数中仅占9.9%。这说明边区政府
阶级构成在村代表中比例在县议员中比例
工人和贫农49.2%35.5%
中农37.9%51.6%
地主、富农、商人12.9%12.9%
A.民主的渐进性B.领导权产生变化
C.民主的广泛性D.落实三三制原则
6 . 下表为中共关于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及其变化此表可以说明
内容出处
“7月7日的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战的起点”;“抗战是艰苦的和持久的”《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抗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战争”《论持久战》(1938年5月)
“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五周年纪念宣言》(1942年7月)
中国(全民族)抗战有打七八年的可能我们仍要坚持两年到两年半”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1943年3月)
“(抗战形势)今年尚不能达最后决战阶段明年可能有大变化”《关于华南战略方针和工作部署的指示》(1945年6月)

A.中共已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B.影响抗战进程的因素较复杂
C.中国人民抗战意志不断高涨D.抗战胜利需要依赖国际力量
7 .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初期的“耕者有其田”(即土地改革)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决定经济政策的制定
C.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经济政策的制定
D.中共始终以废除土地私有制为目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2020-01-17更新 | 181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七
9 . 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深刻的影响着近代民主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据此回答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的影响。
2019-10-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2年11月下旬至1943年6月底,宋美龄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访问美国。她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说,以其个人对美国的深入理解为中国进行争取美援的宣传,赢得了美国朝野的广泛好评。宋美龄受到这种待遇的主要原因在于
A.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B.中国在二战中的客观地位
C.国共两个战场的配合
D.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