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材料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策划建立以汪精卫为首的伪中央政权,并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1940年夏,日本乘德国军队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力东顾的机会,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除去其南进的后顾之忧。为了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各级部队105个团约20余万人利用在华北地区的群众优势,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死、毙伤、俘虏日伪军46000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团大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团大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材料   伴随着日本侵略而兴起的中国全面抗日战争,逐渐地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蒋介石国民党中央实行高度的独裁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际上是为实行民主政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后不久即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而国民党则把“建国”作为重要的目标与“抗日”的口号并列提出。1938年3、4月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为实现宪政作准备,并提出对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予以合法的充分保障。不久,有各个不同政治派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成立,参政员虽非民选,但确实有广泛的代表性。从“建国”的意义上去看,这当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积累起来的现代化因素,还表现在中国社会在战争期间发生的其他重大变迁,这些变迁包括人民觉悟的提高、文化的传播、工业布局的调整等诸多方面。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现代化又陷入了绝境

——摘编自荣维木《从抗日战争看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顿挫与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为中国所积累的现代化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现代化陷入绝境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传统的对外思想是自视为“天朝上国”,将一切邻国都看成是夷狄,强调“夷夏之辨”。建立在此种观念上的中外关系是中国与“藩属国”和“朝贡国”的关系。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失败打破了中国“宗藩体制”下的对外格局,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一部分先进的爱国人士振袂而起,对中国传统的对外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条约体系”下,他们理性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外交思想,晚清的外交开始步入近代化。

——摘编自《传统中国对外关系在近代嬗变的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年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废约外交”,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废约外交”的背景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2020-01-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