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恩格斯回忆说:“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的,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此话表明当时(     
A.社会主义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B.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阶级亟须科学的指导思想D.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英国一史学家说:“今天的世界依然是麻烦不断的世界,因此,世人仍然需要《共产党宣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否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B.号召人们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
C.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D.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
4 . 钱乘旦教授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实际上统治者的态度左右着工人斗争的手段——只要和平达到目标的希望一线尚存,他们就不试图使用暴力;反之,一旦和平表达政治愿望的做法完全被压制,暴力的企图就会出现。”据此推知,近代英国无产阶级革命
A.以暴力斗争为唯一选择B.视议会斗争为最佳手段
C.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D.斗争方式呈现多样化
2022-01-02更新 | 27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怀处于弱势的工人阶级,提出了种种改造社会的设想,马克思认为他们是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论断主要是基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A.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反对开展暴力斗争
C.缺乏社会实践意识D.提不出合理的社会改造方案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16世纪就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最早见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到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代表人物。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美好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不久,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从此,工人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实践,并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要求: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制社会主义发展的史事年表。(要求纪年与纪事结合,即以年代为序记录重大事实,采撷重大史事节点,并略加阐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同之前的浪漫主义一样,他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状态,克服工业化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冷漠和情感疏离。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美好的理想最终成了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因为它
A.和浪漫主义一样寻求公正和谐B.克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D.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美好理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思想家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不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通过向穷人和富人作未来社会的广泛宣传,然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搞一点一滴的试验,建立起一个一个的社会主义据点,然后以点到面,逐步推广,就可以取得全面胜利。这一理论
A.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
C.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D.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自然法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便是理性。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批判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础上,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从而创立起来的。在李嘉图的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大量经济思想。他的一些哲学假设和注解可以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找到,他的历史观是由圣西门关于社会阶级冲突的观点形成的。马克思的原创在于,他从所有这些思想源泉提炼出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框架,把它构成一个社会分析和社会革命的有力工具。

——摘编自【美】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的主要理论,根据材料一概括牛顿的科学理论对当时欧洲思想界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个“统一的思想框架”创立的标志,概括其理来源。

2021-11-03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1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中国者,天下之中也”。即九州的中心为华夏族的居住区,其四周被视作虚幻的方外,为四夷居住区,拱卫中国。中国古代“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则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形势而构建的两个重要方面。这种一体两面的认知随儒学成为官方哲学而被意识形态化,进而形成了祭天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对边疆统治制度等有利于“天下归一”的有力实践。

——改编自吕文利《中国古代天下观的意识形态建构及其制度实践》

材料二   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及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原因。国家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国家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其二,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三,国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尽管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本质上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四,随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最终将被“自由人联合体”取代。

——改编自袁明、黄明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综述》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对于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改编自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