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
A.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2 . 周恩来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丰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内涵B.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状况相适应
C.拓宽了少数民族政治协商的途径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族地区的表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4 . 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材料论述了我国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5 . 1953年,国家汇总登记的少数民族名称有400多个。1954年,最终确认了其中的38个。到1964年,国家又确认了15个少数民族。1965年和1979年,又认定了珞巴族和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这
A.反映了建国后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表明国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D.说明了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关系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加强国家政治建设、法律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更好地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成为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的…在一切工作就绪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197710月,中央决定修改1975年宪法,许崇德大胆建言恢复国家主席职位,但很快到了批判,“毛主席说过不设国家主席,所以不能设”。虽然许崇德据理力争,但1978年宪法并没有恢复国家主席设置。1980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成立了宪法修改委员会,许崇德被派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许崇德回忆:“最后,彭真说,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很不完善,宪法修改要以五四宪法作为基础。这就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对宪法起草的影响。

——摘编自《许崇德:见证中国宪法60年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修宪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中国在法治建设上的重要探索。
7 . 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
A.体现了选举民主的优越性B.有利于凝聚建设国家的共识
C.完善了乡村社会治理体系D.确保了法律建设的顺利进行
8 . 有学者认为,国民党由于不相信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不允许国民党以外的其他政党存在,从而导致其执政基础不稳,合法性与合理性不断受到质疑。鉴此教训,中国共产党
A.组建革命统一战线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2021-06-27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10分钟课前预习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9 . 1917年年底,内蒙古城镇化率仅有12%左右,而如今农牧民纷纷进城安居乐业,城镇化率已超过60%。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确立B.内蒙古良好的工业基础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D.内蒙古特殊的经济政策
10 . 1953~1954年,中国许多厂矿企业的工人为了迎接选举,掀起了生产竞赛,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在农村,“搞好生产,迎接普选"成为广大农民的行动口号。这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走向法制化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建立D.民主选举激发民众的积极性
2021-06-02更新 | 237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