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双十协定》签订后,国民党军队虽然继续东进和北上,但在与中共的较量中并未占据优势地位。19451222日,美国总统特使赴华调停国共冲突,主张“尽速以‘和平民主’的方法达到‘中国之统一’”。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发布公告,认为中国“内部冲突之停止”及民主党派广泛参与政府,“均属必要”。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于1946110月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会议代表由国民党、共产党、青年党、民盟和社会贤达各自推选出的总共38位代表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大会规定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党在国府委员中只占二分之一,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用政治方法解决政治纠纷,以保持国家之和平发展”,“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最后,各方代表在《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中,对建军原则和军队整编办法等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499月,由中共发起和领导的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19499月,由中共发起和领导的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事宜。来自45个参加单位的662名代表均由中共中央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协商确定。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旗、国徽、国歌等。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从此,政协会议在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范前锋、毛磊《人民政协与国民参政会及“旧政协”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政协会议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1946年的政协会议相比,1949年政协会议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2-05-3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上古时期就形成了一套以王为中心的具有开放性的多方参与的决策体系。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后,协商政治更为活跃。秦朝时,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帝王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进行协商。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的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将定策、审议和执行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由皇帝进行集中裁决,以宰相为代表的中枢辅政集团协商议事是皇帝最终裁决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历朝历代均设置言官.其专门负责协商议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制度上既保证言路的畅通又避免言论的混乱无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而社会管理却相对分散,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

——摘编 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材料二   1978年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明确了新时期各民主党派的地位,强调各民主党派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民主党派有了政治身份,这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前提。1982 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而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协商合作的坚定决心。随着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在城乡社区出现了村(居)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及社区论坛,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集体协商、劳动恳谈等各种形式的协商民主。

——摘编自孙存良《新中国70年协商民主建设的历程、经验和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政治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协商民主的相同点,并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协商民主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协商政治的认识。
2022-04-20更新 | 2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状况,其实就是各种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博弈的产物,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经济状况、信仰方式等诸多因素。因此,严格来说,一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形态只能在各种主体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达致。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应当看到民主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有代议民主,也有协商民主,有直接民主,也有间接民主,还有其他类型的民主。民主的不同提醒我们,要以差异、共存的思维看待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费孝通先生说得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梦是对中华文明的现实坚守和未来进行的想象与憧憬,这样的中国梦,显然不是“宪政”一词可以概括的,不是“宪政梦”可以指代的。

——摘编自喻中《“中国梦,与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探索及建设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23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年高三下学期核心模拟卷(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秦汉时期,以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现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简要说明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022-01-08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2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抗战爆发前后,中共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由此肇始。抗战结束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等场合进行协商,政党协商制度进一步酝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机制逐渐固定,政党协商制度得以初建。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恢复政党协商传统,并通过中共中央文件形式将政党协商制度确立下来。我国政党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中共探索新型国家制度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型缩影。

——摘编自《中国政党协商制度生成与发展:从“座谈”到“制度”》

材料二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被视为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英国政党产生于议会。l7世纪70年代,围绕詹姆士是否可以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分裂为两派,即“托利党”和“辉格党”。两派在议会中相互攻讦,斗争不断。在19世纪,两派逐步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在l9世纪末它们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现代政党。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两党制在英国形成。l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党由盛转衰,工党成立并发展壮大。1924年后,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在英国,两党制与议会制度“生死相依”,议会选举是两党制运行的具体方式和制度安排,它保证了两党制度的稳定。

——摘编自常胜泽《生死相依”的英国两党制与议会选举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与英国两党制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极为重视党在建立和巩固工兵民主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他提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根据不同的革命任务提出具体的政治口号,建立与同盟者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联盟。针对中共临时中央盲目追求下层群众统战工作,毛泽东提出不能因为中间阶级的暂时性而否定其作为革命力量的存在,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回到革命阵营中,重视中小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等。

——摘编自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   对于1954年宪法草案,人民政协在北京组织了有500多人参加的17个讨论组,在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组织了58个讨论单位,参加讨论的共有8000多人,提出修改意见近6000条。人民政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进程中,在遵循政治现代化、政权民主化等国家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继续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功能优势,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编自房宁《民主的中国经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统一战线理论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政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贡献,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人民政协”成立的历史条件。
2021-06-0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张骞文《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