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2 .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要实行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一天早晨一切都实行社会主义呢?这样形式上很革命,但是缺乏灵活性,就行不通,就会遭到反对,就会失败。”由此可知,毛泽东此言意在说明,宪法的制定(     
A.须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B.要克服保守主义的倾向
C.应符合过渡时期的国情D.必须由党中央全程参与
3 .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国家制度构建的论述。对材料中的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时间主张文献
1927年3月一切权力归农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0年1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论》
1954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制度构建与各时期的革命任务相适应
B.制度构建是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保证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人民民主的贯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
2022-02-16更新 | 453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1954年,在新中国1.5亿人参加的一场讨论中,人民群众一共提出了118万条修改、补充意见,这些意见被分成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部分。这场大讨论的对象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是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的法律条文体现了什么政治原则?该法律文件在行政上体现什么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
2021-11-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重建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C.首次确立了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D.为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7 . 《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2022-08-13更新 | 341次组卷 | 3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 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9 .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该宪法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 .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A.初步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021-05-20更新 | 187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